资本市场如何造富于民美国资本市场 1980 年代最大的转变, 就是进入“大慢牛”行情, 由此成为美国国民财富不断膨胀的基础,也是各种伴生的经济、金融操作的基础,甚至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得以启动并成功的基础。■美国资本市场 1980 年代最大的转变, 就是进入“大慢牛”行情, 由此成为美国国民财富不断膨胀的基础,也是各种伴生的经济、金融操作的基础,甚至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得以启动并成功的基础。■美国在资本市场、金融体系上能成为牵动全球的中心,其结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逐渐成形的, 期间在关键金融要素上的重大变化是实现上述结构的基础。恰恰是这样简单的转变,奠定了美国 30 年慢牛的资本市场行为规则(牛市思维) , 也为巴菲特、彼得林奇这些投资大师奠定了功成名就的基础。■在长期慢牛中,美国代表性公司尤其是每个时期优秀(增长型)代表公司的市盈率并不低。美国资本市场财富的创造,主要靠的是股价持续上涨带来的市值创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宜对中国目前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已经成熟的蓝筹公司吹毛求疵, 它们完全能满足形成美国过去 30 年良性慢牛走势对上市公司品质的要求,我们对中国上市公司总体上要有信心。■美国资本市场 30 年的“大慢牛”对全世界经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启示。如今中国面临的很多问题,如国际政治环境问题、老龄化问题、产业升级问题、大型企业改革和发展战略问题,恰恰可以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经历的几大变革联系起来。因此,我们要抓住战略机会,因势利导,把资本市场带动的正面趋势变成国民财富可持续增长的机遇,乃至把资本市场的正向趋势变成国际博弈中我方的气势。美国资本市场, 一直是中国资本市场组织者和参与者羡慕的对象。近十多年来, 中国经济在实体经济层面突飞猛进,规模赶超美国已不是梦想。但是在资本市场及其带动的金融体系方面,我们显然还没有一个可以和美国相提并论的强大系统(这里暂且忽略当前美国金融体系中相当大比例业务属于“金融自服务”等弊病)。其实,美国资本市场、金融体系上成为能牵动全球经济脉动的中心,时间并不长。这套结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逐渐成形的,其间,美国资本市场在关键金融要素上的重大变化是实现这套结构的基础。美国资本市场自 1980 年代起最大的特点, 就是进入“大慢牛”行情。此后三十年,扣除中间少数波动的年份(如 1987 年的股灾, 1992-1995 年的徘徊,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灭, 2008 年全球金融风暴), 总体而言一直是上升的。这一慢牛行情,尤其是 2008 年金融风暴前的长达近 30 年的慢牛行情,是美国国民财富不断膨胀的基础,是各种伴生的经济、金融操作的基础(如兼并收购、信息科技上的风险投资等),甚至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得以启动并成功的基础(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萌芽于 1980 年代,全面启动于 1990 年代)。从经验上看,有两类国家需要金融财富增值以实现国民财富的创造,一种是深受老龄化问题困扰的国家,比如日本;一种是在全球意义上物资产品的消费比重高于其生产比重的国家,比如美国。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很严重,迫切需要实现国民财富增值的良性循环,也迫切需要找到国民财富的可靠载体。最合适的载体是什么?自然是本国的资本市场——本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其核心蓝筹股表现好了, 本国其他金融市场比如债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就大。
资本市场如何造富于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