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册测试卷(十一) (必修二专题二) (总分: 100 分时间: 6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20 小题,每题 3 分,共 60 分) 1 、下列历史人物①周学熙②荣宗敬③荣德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归类的,依据这一标准,从下列选项中再选一个 A 、张謇 B 、曾国藩 C 、李鸿章 D 、宋子文 2 、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 A 、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 B 、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 C 、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 D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3、 19 世纪 70 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之下;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 、中外合资生产开始形成 B 、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 C 、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D 、民族资本主义生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 1845 年,福州官员奏称“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 “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民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洋布、洋棉美观耐用,价格便宜 B、中国关税低有利于外国商品倾销 C、中国手工业纺织无法与外国的机器纺织抗衡 D、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各地自由经商 5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A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B 、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C 、西方侵略者控制中国海关 D 、农产品的商品化 6 、中国近代“实业救国”的道路之所以行不通,主要是因为: A、“实业”往往被发动政权所垄断 B 、科技水平严重滞后 C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D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7、费正清教授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A 、工业结构存在不合理 B 、地区分布存在不平衡 C 、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 、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 8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A 、是中国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 B 、与西方国家入侵无关 C 、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D 、摧残了资本主义萌芽 9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迅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 、滥发纸币 B 、控制四大银行 C 、凭借国家政权 D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10、法币 100 元在 1937 年可以买两头黄牛,到 1947 年却只能买到一个煤球,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商品的涌入 B 、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一 C 、繁重的捐税负担 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1、 1864 年包世臣记载: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弱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B 、家庭手工业在外下降 D 、中国手工棉纺织品价格下跌 12 、对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占统治地位 B 、自然经济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 、封建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 、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13 、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包括①美国商品的涌入②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③官僚资本的压迫④繁重的捐税负担 A、①③ B、
高一历史下册测试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