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乐学、好学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认知毫米和分米,体验1毫米、1分米有多长,探究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10分米长的吸管1根,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立方体1个,磁带1个,没用过的粉笔1根。
学具准备:
每位学生都有:直尺1把,1分米的吸管1根,10厘米长的物品,1元硬币1个。同桌合用的有:米尺1把,表格2张,学具袋1个(第一组装7厘米4毫米长的小刀1把,第二组装4厘米5毫米长的橡皮1块,第三组装6厘米4毫米长的数字卡1张,第四组装7厘米5毫米长的彩笔1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小朋友们,喜欢动物吗?(喜欢)我们祖国的国宝是什么呀?(熊猫)有一只熊猫的名字叫壮壮,它不仅肯吃饭,而且又爱做运动,长得高高壮壮的。它非常高兴,有一天,它叫爸爸和妈妈一起上医院量身高了。它们的身高分别是多少呢?请看大屏幕。想听它们说什么吗?请听——(熊猫爸爸说:“看来我长得比你们高。”熊猫妈妈说:“你说错了,我长得比你还高呢。”熊猫壮壮说:“不对不对,我才是最高的!”)哎呀!到底谁长得高呢?而熊猫壮壮的身高12后面又该填什么单位呢?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小朋友们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以小朋友喜欢的动物引入新课,自然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而这一情境设置了疑问,目的是让学生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一种新的长单位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把这一疑问留到课尾解决,达到头尾呼应、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边扶边放,探究新知
(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量一量。
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的眼力,请估一估,再量一量。从而引出10厘米可以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并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
2、建立1分米的表象。
师:1分米有多长呢?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用手变一把1分米长的小手枪)。
师: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或宽或高大约是1分米的呢?
(师出示厘米立方体和磁带,生展示从家里找来的10厘米长的物品。)
3、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师:在尺子上哪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是1分米呢?
生:0刻度到刻度10,刻度10到刻度20……
师:1分米这么长,2分米有多长(尺子的长)呢?4分米呢?那1米里有几个1分米呢?(同桌合作)
生:同桌找一找。引出1米=10分米。
4、实际测量。
师:我们认识了分米,知道了1分米的长度。请先估计一下课桌的宽,再用米尺测量,把结果填入表格。
设计意图:数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设计在厘米的基础上引出分米,自然实在。先让学生估一估,再通过实际测量,检验估计的准确性。不仅认识了分米这个新的长度单位,还知道了分米和厘米、分米和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