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简介《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后汉书》、《三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 公元前 206 年), 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 公元 23年), 共 230 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 表八篇, 志十篇, 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目录写作动机基本信息作者简介内容体例纪表志传全书篇目纪表志传内容特点叙事体裁体例沿革史学地位《汉书》具有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汉书》开创断代为史的编纂体例保存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相关作品考订之作版本源流写作动机基本信息作者简介内容体例纪表志传全书篇目纪表志传内容特点叙事体裁体例沿革史学地位《汉书》具有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汉书》开创断代为史的编纂体例保存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相关作品考订之作版本源流展开编辑本段写作动机班固鉴于武帝时, 司马迁著《史记》, 止于武帝太初时间, 太初以后便阙而不录。后扬雄、刘歆等虽为缀续, 但多鄙俗失真, 不足以踵继《史记》, 班彪乃发愤继续前史, 终作成“后传”( 列传) 六十五篇。同时班固以班彪所续前史未详,因“以彪所续前史未详, 乃潜精研究, 欲就其业”, 遂本其父所作, 潜精研究, 续成其书, 踵继先人之业。班固亦有歌颂汉朝功德之意。《汉书叙传》中,班固曾述其撰书之旨谓: “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 冠德于百王”故知班固撰《汉书》以颂汉朝之功德。编辑本段基本信息《汉书》岳麓书社版《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 多用排偶、古字古词, 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纪史的方式自《汉书》以后,历代都仿照它的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班固世代为望族, 家多藏书, 父班彪为当世儒学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 采集前史遗事, 旁观异闻,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承继父志,“亨笃志于博学, 以著述为业”, 撰成《汉书》。其书的八表和《天文志》, 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注疏《汉书》者主要有唐朝的颜师古(注)、清朝的王先谦( 补注)。《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史学家章学诚曾在《文史通义》中说过:“迁史不可为定法, 固因迁之体,而为一成之义例,遂为后世不桃之宗焉。”历来, “史之良,首推迁、固”,“史风汉”、史班或班马并称, 两书各有所长, 同为中华史学名著, 为治文史者必读之史籍。《汉书》尤以史料丰富、闻见博洽著称,“整齐一代之书, 文赡事详, 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可见,《汉书》在史学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编辑本段作者简介班固( 公元 32 年~公元 92年), 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 字孟坚, 扶风安陵人( 今陕西咸阳)。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 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 年六十一岁。班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 诵诗赋”, 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 无不穷究”。著有《白虎通德论》六卷,《汉书》一百二十卷,《集》十七卷班固。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其编写续篇。据《史通· 正义》记载, 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 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 3 年~公元 54 年)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 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 年仅 22 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巨作。不料,工作开始几年,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班固“私作国史”。班固被捕入狱, 书稿也被全部查抄。他的弟弟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 从中获取教训, 并无毁谤朝廷之意。后来无罪开释, 汉明帝更给了班家一些钱财,帮助他们写下去。汉明帝颇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 秩俸为二千石, 后转迁为郎。当时兰台令史傅毅是他的同事, 二人皆以文闻名, 班固与弟班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 为兰台令史, 下笔不能自休。”此即“文人相轻”的典故。班固又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书。汉和帝永元元年( 公元 89年), 窦宪率兵伐匈奴, 班固随其出征, 任中护军, 行中郎将事, 大破匈奴后, 勒石燕然山的铭文,即出自班固手笔。班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 洛阳令种竞被班固的家奴醉骂, 怀恨未忘。汉和帝永元四年窦宪失势自杀,班固受牵连而被免官职,种竞利用窦宪事败之机,逮捕班固, 日加笞辱。班固死在狱中, 年六十一岁。此时所著《汉书》, 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
汉书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