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在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共有,没有阶级,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氏族成员之间平等互助,进行集体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儿童的教育由整个群落承担。所以,对儿童的社会共育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正式对远古时期的社会共育儿童教育形式的追忆与描述。
原始社会的儿童共育,其教育内容是与儿童将要从事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
,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从事生产劳动,才能维持生存,每个儿童自幼年起就要向年长一代学载,远古时期,有巢氏构木为巢,教民巢居,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伏羲氏教民渔猎。教民,当然包括教儿童。现代对出土的文物和遗址的研究表明,古籍的上述记载并非面壁虚构,它基本上反映了原始社会人类生产生活和教育的实际状况。原始社会阶段,为了使儿童能够参加社会生产生活,就必须把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传授给他们。
除了生活和劳动教育外,原始社会对儿童的共育内容还包括思想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通过道德教育,可以使儿童自幼学会遵守氏族公社成员之间交往的规范,养成照顾、赡养老人的观念,通过宗教教育,则不仅能使新生的一代养成宗教意识和情感,而且还能时儿童在参加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学到一些生产知识、历史传说、自然常识。
原始社会,人类已经开始形成审美意识,因此,在对儿童实施的教育中,美育(包括歌舞、音乐、绘画等)也成为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此外,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所以军事教育,如学习和使用武器及作战方法,锻炼强健的体魄,也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
原始社会是中国儿童教育发展的初期,这个时期儿童教育的特点主要是:①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②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③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④原始社会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模仿、口传身授,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教育。
二、夏朝幼儿教育
据郑玄注,“成均” 乃是乐师作乐的地方;《孟子》说,“庠者,养也”,就是说“庠”在 原始社会初期,是饲养牛羊的场所,后演变成敬养老人和教育儿童的地 方。这些,在当时都含有一定的教育因素。但它们都还没有从其它社会现象中独立出来,还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很类似于世界其他地方的“青年之家”,可以算作中国正在萌芽和发展中的“学校".
到了夏朝,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中国进入金石并用的奴隶制时代,具备了学校产生的条件。郑玄注《仪礼》说:“夏后氏之学在上庠.”《礼记•王制》说:“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汉书•儒林传序》说:“夏曰校。”这表明中国夏代已经有了“庠”、“序”、 “校”等三种学校的名称,“庠”与前代是有密切联系的,“序”和“校” 则是夏朝新出现的。
“庠”在“虞舜”时代就是养老和进行教育的场所。夏朝的“庠” 可能是从舜帝时沿袭下来的。不过,两者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别,因为夏 朝已进入奴隶社会,社会上已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对立的阶级。所谓 “养老”,只能养奴隶主贵族,所谓教育,也只能教育奴隶主贵族的后 代.
根据《礼记•王制》养载,说明夏朝已有 “序”,并且有了东
原始社会及夏商周的儿童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