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德与中国瓷器大维德与他收藏的中国文物(2010-03-23 12:29:17) 标签: 皇家故宫大英博物馆土耳其托布卡普宫瓷器收藏文化分类: 2010 年1 期文章选登胡健在 20 世纪中国文物收藏史上,玻西瓦尔· 大维德(Percival David 1892-1964) 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物: 他收藏的 1400 多件中国瓷器,绝大多数为历代官窑中的精品和带重要款识的资料性标准器, 其中包括仅次于台北故宫的汝窑收藏和海外最好的珐琅彩瓷器收藏以及被陶瓷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元青花标准器大维德瓶; 今天成为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唐韩幹《照夜白图》以及 2008 年 12 月在佳士得拍卖行创出世界漆器拍卖记录的明永乐剔红双凤莲花盏托也都出自于他的收藏; 他 1935 年发起和组织的伦敦国际中国艺术展,招揽了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15 个国家、 240 个租借单位及个人 308 0 件中国文物参展, 第一次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艺术, 不仅使故宫藏品第一次走出国门, 而且聚集了大部分当时散落在海外的中国文物精品, 成为中国文物展览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参见拙文《大维德与 193 5 年国际中国艺术展》) 他是西方最早研究汝窑的学者, 也是西方公认的研究中国官窑瓷器的权威。他将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3 卷和王佐《新增格古要论》 13 卷全部翻译成英文, 取名为《中国鉴赏学: 格古要论》(《 Chinese Connoisseurship:The Ko Ku Yao Lun 》),成为西方学者和收藏家广泛应用的工具; 他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设立了英国乃至西方第一个中国艺术大学学位课程, 并将其收藏的全部瓷器及与中国艺术相关的中外书籍包括很多古籍珍品捐献给亚非学院, 成立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 使之成为西方研究中国陶瓷的重镇。…大维德不仅是 20 世纪英国乃至世界最有实力、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文物收藏家和学者, 同时他也是海外公认的最具宫廷欣赏品味和学术眼光的收藏家和鉴定家, 他收藏的中国文物特别是中国陶瓷质量之精、品味之高、学术价值之大,是西方其他收藏家所无法比拟的。大维德收藏中的“皇家情结” 1 、大维德与故宫 1892 年大维德出生在大英帝国殖民地印度孟买的一个富裕的犹太裔家庭,他的父亲萨森· 大维德爵士( Sasson David 1849-1916 ) 是当地著名的银行家、印度银行的创始者。他所在的萨森家族拥有纺织业和银行业, 业务遍布亚洲和远东地区。 1913 年大维德移居伦敦, 赴剑桥大学攻读法律学位,同时也开始了他中国文物的收藏生涯。英国的中国瓷器收藏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 16、 17 世纪,中国瓷器就已被欧洲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源源不断地带到英国, 19 世纪以来英国博物馆学的发展, 更是促进了中国陶瓷的收藏活动。 1910 年, 伦敦伯灵顿举办了英国也是欧洲首次中国艺术展, 1915 年英国陶瓷专家霍蒲孙( ) 撰写了西方公认的首部关于中国陶瓷的学术著作《中国陶瓷》。这一时期, 一些英国有影响力的著名艺术评论家如弗莱( Fry Roger )、宾庸( Laurence Binyon )等人正在伦敦倡导西方现代主义, 他们激赏东方艺术, 鼓励人们用另一种方法看待艺术, 伦敦可以说是当时海外中国艺术研究和收藏的中心。大维德也深深地被这种氛围所濡染。很快,收藏变成了他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即便是 1926 年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和家族生意以后也是如此。从 1914 年起大维德开始频繁地从伦敦两家主要经营中国文物的公司约翰· 史帕斯( John Sparks )和布鲁特父子( Bluett &Sons ) 处购买中国瓷器。在他早期的收藏起步阶段,霍蒲孙供职的维多利亚· 阿尔伯特(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博物馆给他提供了很多信息和帮助。 1918 年他从史帕斯处买到一件刻有乾隆皇帝御题诗的定窑碗, 为了弄清楚这段铭文, 他曾写信给博物馆咨询。这件藏品的获得, 使他意识到掌握中文对于收藏中国文物的重要性。为了读懂瓷器上的款识, 他开始自学中文。当时的英国几乎没有地方能够系统地学习中国语言和中国艺术。然而凭着超常天赋和毅力,到 1924 年他已具有了一定的中文阅读水平。此时, 在伦敦他已小有名气, 192 3 年霍蒲孙编撰的《中国陶瓷艺术》中就曾提到他的收藏, 但与同时期英国一流中国陶瓷收藏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1921 年英国十几个顶级中国陶瓷收藏家组成东方陶瓷艺术协会时还没有他的一席之地。从收藏内容上看,此时他的收藏仅限于瓷器,而且收藏范围广泛,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与英国其他收藏家没有什么区别。然而随着收藏的深入, 大维德越来越沉迷于中国古代艺术, 他再也不满足于像绝大多数
戴维德与中国瓷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