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雕塑与媒介”第 19 届中国雕塑论坛综述.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雕塑与媒介”第 19 届中国雕塑论坛 2013 年 12月 28 日至 29日,“雕塑与媒介”第 19 届中国雕塑论坛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 2013 年年会, 在北京国粹苑隆重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杂志社携手茅台白金文化艺术酒品牌和中国原创文化公益基金共同举办。 28 日上午,全体与会专家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原创文化基金启动仪式”。 28 日下午, 组委会分别举行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年会及中国原创文化发展研讨会。 29 日全天为第 19 届中国雕塑论坛的主题演讲,上午会议由著名理论家孙振华主持,下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记赵萌主持。《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雕塑专业委员会主任孙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三位专家分别就论题主旨进行主题意义阐述; 14 位演讲嘉宾围绕着论坛主题,从雕塑本体研究、方法论研究、哲学思考、社会学思考、数字技术的影响等角度展开论述。参会专家就演讲内容展开探讨, 整场会议精彩纷呈, 高潮迭起。一、主题意义阐释本届论坛的主题为“雕塑与媒介”。孙伟主任在其题为《社会即媒介》的主旨演讲中提出: 雕塑最广阔的媒介就是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所共同构筑的社会现实。他试图从人类发展的角度,引申出“社会即媒介”的讨论议题,看清未来雕塑发展的真实走向。他认为: 在中国当代社会进入转型的深化的时代背景下, 雕塑学术界就“雕塑与媒介”这一话题的讨论, 其目的不仅试图在学术理论上有所突破, 进一步明确文化艺术在当代生活中所处的身份和作用, 也力求在雕塑专业委员会中形成一种实事求是的学风, 形成一种文化艺术真正与社会生活相融合的学风建设体系。范伟民社长作了《媒介的本源及延展意义》的发言, 陈述了本届论坛的主办初衷及学术讨论的几个重要思考课题。他在发言中提出: 媒介与雕塑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审美感知和技术性的问题, 每一次媒介变革都给雕塑带来本体论上的内在冲突, 不断地在突破着雕塑的边界,可以说媒介的变革在历史上是引发艺术变革的决定性因子。关于雕塑和媒介的探讨, 实际上是对于跨文化语境下雕塑的未来的探讨。也就是说, 当媒介的扩展成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常态之时, 雕塑这门古老的艺术和雕塑家究竟是怎样地感知时代, 怎样地感知生活, 并找到自处的方式?这是我们试图探讨的根本问题。他最后强调:“雕塑与媒介的讨论命题,不仅是一个学术主题, 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广义性的文化主题。媒介与雕塑之间的关系已经延伸到公共艺术、城市形象、人文生态等一系列的文化策略之中。从这个层面上来讲,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媒介,那么,当雕塑与生活发生关系的时候,也就是文化与消费发生关系的时候; 更是艺术的体现出具有整合功能的时候。文化的力量可以激活一个空间, 再造生态, 雕塑可以改变场域精神,使我们生活得更美好,这就是艺术的作用与意义。鲁晓波院长作为组委会特邀嘉宾,作了《媒介跨界下的观照》的主题报告。他提出: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转型的过程中, 中国的文化建设正处在被高度重视与发展阶段, 城市化建设进程加速在这种开放发展机遇中, 雕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各种城市公共环境建设中我们都发现, 雕塑的设计与设置是必不可少的。雕塑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与发挥可以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加以研究。目前所讨论的雕塑与媒介, 要把雕塑放到一个更大的范畴里去

“雕塑与媒介”第 19 届中国雕塑论坛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mm95875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