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参加了多个项目、多种形式的国培,仅眼下就同时进行着两个 国培项目的学习。在这两个项目的集中培训中,项目管理者、指导专家尽 己所能,周密布置,详尽安排,谆谆教导,殷殷期待,一心想为后续的学 习研修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在领导的项项要求,专家的细细指导中,我 听到身边的老师嘀咕着:“在领导、专家眼里我们都是对网络一无所知的小 孩子吗?(实际上,有些小孩子对网络信息比老师还精通呢!)我们一线老 师在他们眼里就这么弱智、低能吗?参加了几年的各种形式和主题的网络台的操作都大同小异,回去一摸索就会的事儿,非 要这么罗嗦。如果怕操作中出问题,只需安排一个网络指导员,在实践操 作中有问题,直接通过 QQ等问一问不就行了嘛?非要在这里浪费时间, 我的周末休息又被牺牲了。”这样的“嘀咕”在两个项目的培训现场响起, 代表了不少参训者的共同心声。
当老师作为学习者不耐烦于培训者的“滔滔不绝”时,却未意识到自 身也正重复着同样的“罗嗦”。这几天在学校海量听课,看到几乎每位语文 老师都生怕学生不会,没有达到一课一得的预设目标,而在课堂上“滔滔 不绝”着,所有会认、会写的字,统统教一遍,过一遍,似乎学生原本一 个字都不会;对每一篇课文的学习,围绕自认为是重点的课文内容,读、 说、演、练,循环往复,可谓不厌其烦……难道我们教的学生是傻子吗?是 一张没有丝毫知识、生活积累体验的白纸吗?
老师们,让我们更多来更多地了解儿童,走进他们的世界,才会清楚 他们需要什么,才能找到教学的准确起点。我们一起来阅读:
【陈建翔】儿童眼睛隐藏的秘密 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启示
为什么人们打哈欠时会互相感染?为什么孩子们理解的速度有快有
慢?镜像神经元理论能够给予科学的解答。禹天建
笔者的孩子2岁多的时候,有一天,他指着《北京晚报》里的“生 活”二字,对妈妈含混不清地说:“妈妈,生活!生活!”妈妈大惑不解, 谁也没有教过他,孩子怎么认得这两个字?过了几天,家长才恍然大悟: 原来,孩子是看电视上的《生活》栏目,主持人经常念“生活”、“生活” 的,他知道了这两个字的发音,跟报纸上一对照,就辨认出来了。
那么,在孩子身上出现的这些事,到底意味着什么?儿童为什么能“无 师自通”?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人们打哈欠时会互相传染?为什么我们看 到别人在吃东西,自己的口水就来了?属于教育的问题就更多了,为什么 孩子理解的速度有快有慢?为什么有过童年迁徙经历的孩子长大以后有出 息的比较多?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得“自闭症”?为什么“身教重于言 教”?等等。最近在科学界和教育界倍受关注的镜像神经元理论,能够给 予科学的解答。
孩子的所见具有伟大的教育意义
他们所见的即是其所思、所悟、所教和所学的内容,孩子潜在的学习 机制通过见到外部事物得以唤醒和启动。
镜像神经元对儿童教育的启发价值,涉及到了对儿童教育基本原理的 重新理解。
孩子看见的,就是他们思维的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眼睛“刮目相看”:眼睛 不仅仅是外界万千事物
儿童眼睛里隐藏的秘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