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民10月读书笔记
梁小民10月读书笔记
【篇一:梁小民:10月读的28本书】
梁小民:10月读的28本书
梁小民
2014-11-08 18:51 来自 翻书党
十月外出讲课仅四天,读书也不过二十八本。究其原因,一是白天都在校译曼昆《经济学原理》的最新版(第七版)。二是这个月读的几万字的像《洗澡之后》《邹氏女》等可以“取巧”的书不多,十余万字的也不多,总体在二三十万字左右或以上。本数无非数字游戏而已,当不得真。
这本书被炒到了可以熔化钢铁的程度,当然要看。林行止先生认为译为“资本论”不妥,应译为“资本”。我认为作者的野心是要写一本与马克思《资本论》同样伟大的著作,所以书名就学了马克思,这才是他的原意。不过读了全书后感到他的野心肯定没实现,因为马克思的《资本论》今天人们仍在读,仍在研究,但他的书恐怕明年就不会有人看。虽然今年喧闹一时,但像流感一样很快就会过去。关键在于它根本没有像马克思的《资本论》那样建立一个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充其量是一本收集了大量准确或不准确的资料,仅进行皮毛分析的书。这就是林行止先生说的“统计资本丰富而理论贫乏”。收入分配不平等一直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问题,在任何社会(包括以平等为口号的计划经济中)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不用引证大量资料就可以证明。问题在于如何建立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体系。如果能建立这样的理论体系,诺奖也是小菜一碟。可惜作者连一个起点也没有,理论之贫乏使这本书连说是经济学著作也勉强,算一本历史资料汇编吧。这本书走红与人们关心收入不平等相关,也与金融危机后左翼思想流行相关,当然也难免有各种推手的炒作。爆炒出来的玉米花大是大了,不过吃起来没什么味道。流行的未必经典,更不一定就值得追逐。埃博拉现在也很流行,你会去追吗?
是对《21世纪资本论》的评论,既有林行止、何帆两位先生的点评,也有国内外名家的点评。读评论文章当然对理解原著有益,而且评论观点各异,甚至对立,说明国内外也并非“一致”如何。这本书编得及时、出得也及时。书中一小“瑕”,林行止说库茨内斯(我们通译库茨涅斯)在1982年获诺奖(20页),错了,是1971年。不知是作者笔误,还是排版错误。
3.《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张维迎、盛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这本书前两版我都读过,这次又看了新版,似乎增加的新东西不多(没有仔细对照,仅凭印象)。是通俗介绍企业家理论的一本书。介绍的理论较为全面、系统,也不难读。企业家或希望成为企业家的人可以一读。
4.《理解公司:产权、激励与治理》(张维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是讲企业理论的。1980年代之后形成的企业理论,经过科斯、威廉姆森等大师构建,现已相当完善,这对企业发展和我国经济改革都有意义。可惜这种理论的不同组成部分散落在许多不同论著中。作者把它综合起来做一个介绍相当有意义。企业理论相当高深,作者做了通俗化处理,使一般人都能读懂,当然,全读完这本四十多万字的书不易,读者可以选自己需要的读。
5.《反误导:一个经济学家的醒悟》(高连奎,东方出版社,2014年7月)
我没读还明白,一读反而糊涂了。中央早就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但
件的策划与实施。也写了美国的反恐斗争。全书以调查为基础,系统全面,详尽而又具可读性。曾获普利策奖。篇幅较长(三十五万余字),但读来不烦。
与上一本书都属于“译文纪实”系列。这套书无论选题、内容还是翻译都很好,我准备买齐。这本以自传形式写作者在少林寺学武的经历,展现了1990年代中国的风貌,没有什么评论,只有客观描述。作为一个经历过这一段历史的人觉得相当真实。
10.《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李伯重,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
收录了作者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十六篇文章。题目八个字就是文集四部分的题目。重点在近代经济史。李先生研究经济史不是完全客观的历史叙述,而是有叙述、有评论分析,也有中外比较,他研究的是“经济史”,而不是“经济史”。这一点不同于传统史学家,也给人更多启发。
1980年代曾读过一本《神、陵与学者》(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2月),其中就有商博良破解古埃及文字的故事。这本书仍写同一故事,但写得详尽又生动,尤其是写到当年学术界的勾心斗角。
12.《历史的侧影》(叶永烈,中华书局,2014年7月)
13.《历史的注脚》(叶永烈,中华书局,2014年6月)
两本书都是叶永烈先生写长篇报告文学的下脚料和搜集到的其他资料的小文章。这里写的不是大事,而是细微小事,不是里程碑,而是马路牙子。大历史正是由这些细节组成的。有些相当感人,如写山西人给阎锡山墓前献醋。作为山西人我深感褪去政治色彩后,阎锡山还是活在山西人心中。
梁小民10月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