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页脚. 幼儿文学审美接受探讨文学欣赏论文刘勰在《文心雕龙· 物色》中写到“: 诗人感物, 联类不穷; 流连万象之际, 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 既随物以宛转, 属采附声, 亦与心而徘徊。”“随物宛转, 与心徘徊”八个字原本是在揭示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其实, 文学欣赏是一个读者从文本中提取意义并重建文本的过程, 也包含了文本与读者,即“物”与“心”两个部分, 欣赏的过程需要“随物”也需要“与心”, 所以在这里, 本文想借这八个字来描述幼儿文学欣赏活动中的审美接受。作为客体, 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简单而不粗糙, 夸张而不浮躁, 浅显而不浅薄, 是文学中一个特殊的门类。作为欣赏的主体, 幼儿也是读者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 因而他们从文本中提取意义的过程有其独有的特征。幼儿的文学欣赏的过程是“随物宛转”的过程, 要体验把握幼儿文学作品的特殊的美, 同时也是“与心徘徊”的过程, 要尊重幼儿审美心理特征,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审美愉悦。本文将以幼儿园文学欣赏活动为例, 从幼儿心理接受的情感性、动作性、想象创造性三方面特征来欣赏幼儿文学审美接受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碰撞相融合所产生的美。第一, 幼儿的文学欣赏活动是一个心随情动的过程。文学欣赏活动中包含了审美感知与审美判断, 即感性和理性两个部分。作为幼儿, 其分析与归纳的理性思考能力尚未发展起来, 所以感受和情绪成了文学欣赏的重要工具。幼儿不仅在欣赏过程中体验作品情感, 也在欣赏过程中丰富自身情感。幼儿的文学欣赏中要把握作品的情感特征, 尊重幼儿已有的情感体验来丰富幼儿情感。.页眉. 页脚. 《猫头鹰宝宝》讲述的是三只猫头鹰宝宝在一天夜里醒来发现妈妈不见后的一系列心理反应, 这些心理反应都以三只猫头鹰宝宝的对话形式出现。在幼儿文学作品中, 夸张的情节、有趣的形象可能是更能吸引住注意力的东西, 而心理的描写对于幼儿则是枯燥沉闷的。但在这个故事里, 心理的描写充分契合了幼儿的心理特征, 三只猫头鹰宝宝有着代表各自年龄特征的心理活动, 而且在对话和动作中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猫头鹰宝宝》的欣赏活动是在中班进行的。老师讲了一遍故事后问幼儿在故事中听到了什么, 幼儿的第一回答便是“我要妈妈”。这句话是故事中最小的猫头鹰一直叫嚷的一句话, 可见这句话唤起了幼儿以往的情感经验, 激起了幼儿强烈的情感共鸣。“我要妈妈”是幼儿在离开妈妈后的第一反应和最终呼唤, 这句话的反复出现强化了幼儿的感受, 也成功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在已经促发幼儿欣赏动机的基础上, 老师趁热打铁, 利用幼儿的情感投入, 再次讲述故事, 并请幼儿细致体味故事情感, 注意感受故事什么地方最温暖、什么地方感觉担心、什么地方感觉害怕、什么地方最高兴。第二次听故事时, 幼儿听得更投入了, 而且之后的回答也热烈而精彩。有的说“听到羽毛和树枝的家和温暖”; 有的说“‘我要妈妈’很温暖”; 有的说“猫头鹰宝宝扇翅膀跳起舞很高兴”; 有的说“妈妈回来了, 他们蹦蹦跳跳”幼儿的表述中的“扇翅膀”、“蹦蹦跳跳”已是故事语言之外加入了幼儿理解的有特色的表述, 这充分表明了幼儿的感受和情绪不仅使他们完全沉浸到了故事中, 也完全把握了故事的动人之处。虽然幼儿文学担负有教育的功能, 但决非“对儿童讲一句话, 眨一眨眼, 都非含有意义不可”, 文学作
幼儿文学审美接受探讨文学欣赏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