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页脚. 中西文化评判价值取向中西文化论文中西文化取向之争一直是困扰近代思想界、文化界和学术界的显象问题。自 19 世纪末西力东渐, 中国知识界就中西文化取向( 包括融合与创新) 问题, 一直争论不休, 长期给不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20 世纪初,当中国的文化走向再次遭遇传统与现代的困扰之时,陈独秀应时代的召唤,自觉地担当起中国文化重建的重任,为中国文化的新生做出了大胆抉择。作为文化大家, 陈独秀对中西文化兼收并蓄, 通过其作品充分地表达了个人对中西文化的认知, 建构了五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文化观。一、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判(一) 中国故有之伦理道德急需改造伦理道德问题既是文化的表象问题, 也是文化的本质问题, 它是人对内心世界和现象界的认识与表达达到规范的结果。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基本上是统治者及其附庸把儒学意识形态渲染利用的结果。儒学主要强调的是以家国秩序为中心、以仁爱为基础的伦理控制。伦理控制由于把所有个人行为都归结为伦理行为, 呈现为一种网状控制, 而非某一面的或点的控制如法律等,因而使得所有行动都获得了社会学中所谓的社会行动的意义。尽管伦理控制规范了社会行为,满足了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却也暴露了它专制、武断、扼杀人性、摧残自由等弊端。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之时, 传统伦理道德的很多方面不仅不能适应现代生活发展的需要, 反而愈来愈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障碍。正因为如此, 陈独秀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固有的伦理、法律、学术、礼俗都是残民害理的妖言,尤其是儒家三纲之说,把人们束缚在罗网之中而不自知。”在陈独秀看来,儒家式的旧伦理道德已使人变得无独立自主之人格,几乎与奴隶无异。他在答傅桂馨的信中指斥: “儒者作伪干禄,实为吾华民德堕落之源泉。”他认为传统儒家的伦理道德违背了人性发展的需要,是对人性,尤其是对个性发展的扭曲和戕害。因此, 他尖锐痛斥“忠孝节义”之类的封建旧度看, . 页脚. 持否定的态度。他认为宗教之功在于劝人弃恶扬善, 但其“迷信神权”,“蔽塞人智”, 正是这一弊端阻碍了笃信宗教之民族的文明进步。陈独秀对中国宗教虽极为反感,痛骂孔氏儒教、老庄道教和阿弥陀佛的佛教, 但他决不是民族虚无主义者。陈独秀虽强力主张废除一切宗教, 然而他又不得不承认宗教在现实世界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处理这一矛盾? 陈独秀的主张是——除去旧宗教的传说的附会的非科学的迷信, 建立科学的新宗教, 即弘扬宗教中有利于人格、情感的精神。另外陈独秀还将宗教和封建迷信加以区分,要求人们在反封建的同时,不要累及宗教, 否则, 就是良莠不分。陈独秀早期虽然极力反对儒教, 但从哲学的角度却又认为其说“尚近乎情理”,“其教忠、教孝、教从,倘系施者自动的行为,在今世虽非善制,亦非恶行。”在答俞颂华的信中, 陈独秀明确指出了孔教不是宗教,“孔子不语神怪, 不知生死, 则孔教自非宗教……愚之非孔,非以为宗教也。”针对康有为保皇尊孔的逆流,陈独秀驳斥道:“孔教而可定为国教加入宪法, 倘发生效力, 何以处佛、道、耶、回诸教徒之平等权利?”可见, 他主张等, 反对厚此薄彼。关于政教分离原则, 陈独秀的态度是异常坚决的, 丝毫没有妥协的余地, 他认为:“政教混合, 将以启国家无穷之纷争”, 必须坚决予以否决。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中进一步把儒学从宗教的藩篱
中西文化评判价值取向中西文化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