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生产我国采取了一些扶持政策, 今年中国的大豆生产将有所增加, 这对稳定国际市场的大豆价格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几年中国的大豆进口在逐步增加, 2005 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约为 2600 万吨, 2006 年大概是 2800 万吨, 2007 年超过 3000 万吨,几乎每年都有 200 万吨的增加量。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去年旱情比较严重, 大豆产量有所减少, 另外我国畜牧业的恢复生产对豆类的消费也增加得比较快,同时近年来我国每年的食用油进口量也有较多增加。中国是大豆原产国,有4000多年栽培史,20世纪30年代中,国际市场90%的大豆来自中国。自40年代以来,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大豆产业迅速发展,种植面积和总产陆续超过中国。近年来由于中国大豆总产下降而消费需求急剧增长,大豆供应严重短缺,使中国由原来的世界大豆第一生产大国成为世界第一进口大国,2003年进口大豆总量2070万吨,远远超过国内大豆1650万吨的总产量。由于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 中国大豆生产的优势日渐丧失, 大豆产业近年来徘徊不前。目前, 中均生产成本已高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生产规模小、运输成本高、品质差, 影响了中国大豆的比较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造成国内市场价格多年高于国际市场。加上中国大豆含油率低于美国大豆两三个百分点,压榨每吨大豆利润要减少100多元, 使国内压榨企业近年来舍弃北方大豆主产区产出的大豆,转而大量从国外进口。但人均大豆消费量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为解决我国大豆供需失衡、品质差的问题,近年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国内大豆生产,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农业部将东北等地列为大豆优势产业带, 必须在世贸规则内进一步采取有效支持和保护措施, 加快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含有 20% 左右的油分和 40% 左右的蛋白质, 在植物油的消费上居世界首位,更是植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虽然大豆在中国种植了几千年,但大豆生产发展却一直比较缓慢。 1949 年以来,我国大豆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从 1949 年至 1957 年的九年间, 大豆生产得到了快速增长。1949 年大豆栽培面积为 832 万公顷,至1957 年达到了1275 万公顷,为 1949 年以来的最高。但从 1958 年至 1978 年的 21年间,大豆种植面积逐渐下降。导致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土地资源有限。 1978 年以来,大豆生产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但年度间的种植面积波动仍然比较大,且单产低而不稳。大豆生产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慢升慢降时期, 从1978 至1991 的14年。在这个时期,大豆的生产面积受到自然和市场的影响, 年度间生产面积最大波动不超过 150 万公顷。 1978 年大豆生产面积为 714 万公顷,单产为 1059 千克/公顷,总产为 756 万吨。至 1982 年为一个高峰期,面积达到 842 万公顷。以后生产面积下降,至1984 年为 729 万公顷。1984 年之后逐年上升,至 1987 年达到第二个高峰期,面积为 844 万公顷。随后又开始下降, 至1991 年下降至二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大豆生产面积为 704 万公顷,单产为 1379 千克/公顷,总产为 971 万吨。第二时期是快升快降时期
大豆生产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