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学大师季羡林生活经历
国学大师季羡林已经逝世,然而,这位富有才华的大师永远活在 我们心里,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恩师朋友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 1929年,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 还是著名翻译家。季羡林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耄耋之年, 仍旧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季羡林毕生难忘”。
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国立编译馆去看望老同学李长之,恰好 季羡林在,在这里臧克家第一次见到季羡林。 1949年春,臧克家从
香港来到北平,和季羡林重又相见。20世纪50年代初,臧克家支持 季羡林入党。1978年前后,臧克家见到季羡林,见季羡林头发半 白;1980年再次会面,已满头白雪。于是臧克家顿生感慨,随即赋诗 一首,赠给季羡林:年年各自奔长途,把手欣逢惊与呼 !朴素衣裳常
在眼,遍寻黑发一根无。
苦涩童年
季羡林,字希逋,曾用名齐奘,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 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
该县在山东西部几乎是最穷的县,官庄村在穷县中的穷村,季羡 林的家在全村中几乎是最穷。季羡林出生后,家境仍然异常艰苦,一
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 ;没有钱买盐,把盐 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
好在季羡林在故乡只待了 6年。在6岁那一年,他离开父母, 离开故乡,叔父把他接到济南上私塾。季羡林当时并不用功,玩的时 候多,念书的时候少。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对小说情有独钟。书桌 上摆着《四书》,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这个时候也开始学英文,当时英文对他来说,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 那些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
综观季羡林的童年,从一片灰黄开始,贫困、单调、死板、固执, 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
济南求学
季羡林在十三四岁时上了济南当地一所三流学校正谊中学。 季羡
林还是不喜欢念书。对课堂和老师的重视远远比不上他对蛤蟆和虾的 兴趣。每次考试,好了可以考到甲等三四名,坏了就只能考到乙等前 几名,在班上总还是高才生。
在正谊中学待了三年以后,1926年,十五岁,考入山东大学附 设高中,后转入山东济南高级中学。中学老师胡也频最让他难忘,季 羡林从他那里没有学到什么国文知识,只学到了一件事,就是要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胡也频在课堂上只讲无产阶级文学。
负笈清华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刚能吃饱饭的家庭出身的人,唯一的目的和 希望就是能抢到一只“饭碗”。当时社会上只有三个地方能生产“铁
饭碗”:一个是邮政局,一个是铁路局,一个是盐务稽核所。这三处 地方都掌握在帝国主义分子手中。在半殖民地社会里,只要一碗在手, 好好干活,不违“洋”命,则会有饭吃。
这样的情势下,季羡林的家庭希望他在高中毕业后能抢到这样一 只“铁饭碗”。高中毕业后曾报考邮政局,可惜没有考上。在这样的 情况下,季羡林才报考了大学。在出国方面,季羡林以为清华条件优 于北大,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
清华四年,季羡林认为有两门
关于国学大师季羡林生活经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