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实习报告,武大资环
地理学综合实习报告 目录 一、 庐山实习简介 1、实习概况 2、实习路线 3、庐山自然地理与人文概况 4、庐山地质概况 二、地质基础与构造地貌 三、流水地貌 四、冰川地貌 五、庐山的植被 六、庐山的土壤 七、庐山的气候 八、资源与环境及利用 九、实习总结与收获 一、 实习概况 1. 实习概况 实习目的:
此次庐山野外调查实习主要有三个目的:首先,理论联系实际。在我们学习地 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贯彻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释实际,增强感性知识。其次,使得我们在实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升;
再者,野外实习是学生接触大自然和接触社会难得的好机会,也是对学生意志力的磨练,为今后成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所需的素质打下基础。
实习时间 20xx年9月3日—20xx年9月15日 实习地点 世界地质公园——庐山 实习内容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留下了许多自然地理遗迹。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由于庐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土壤植被垂直地带分布较为典型,地貌复杂,具有多处断层,褶皱构造。这些独特的自然地理遗迹使庐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自然地理实习地点。因此实习内容即:
庐山的地质基础 ;
庐山的构造地貌,谷地地貌,冰川地貌等;
庐山的气候;
庐山的河流袭夺等的水文特征;
庐山的土壤及分布规律;
庐山的植被 2. 实习路线 时间 路线 9月4号 西谷—牯牛岭—气象台—月照松林 9月5号 西谷—汉口峡—女儿城—大校场—大月山—七里冲—三叠泉—五老峰 9月6号 西谷—窑洼—诺那塔寺—大马颈—草地坡—莲花谷 9月7号 西谷—锦绣谷—龙首崖—石门涧—花径 9月8号 西谷—东谷—茭芦桥—三宝树—乌龙潭/黄龙潭 9月10日 西谷—东谷—含鄱口—植物园—芦林湖—博物馆 3.庐山自然地理与人文概况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
南至星子县;
西临瑞昌县。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地势上属我原区,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数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蕴育了庐山无比丰厚的内涵,使她不仅风光秀丽,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1500余位文坛巨匠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
地质概况 庐山处于江南台背斜的北端及淮阳弧形构造的顶端,受地壳上升运动和南北水平运动的影响,东西收缩而南北伸长,造成东北—西南伸展的断块山,与外围地区断裂下陷的江河平原——九江平原、湖泊——鄱阳湖在地貌上形成鲜明的对照。
-1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不同时代的岩石组成。
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断块山。大约在 10—23 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 5000 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砾岩、石灰岩等。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 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 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 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 是在山体的中南部, 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 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最高。这些过程中产生的地质构造复杂,形迹明显,主要由: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单斜构造。
地貌概况 构造地貌 庐山地貌形体在山体南北部有明显的差异。
l 山体南部构造地貌:南部以断裂构造地貌为主,山体中谷底狭窄深邃,谷底尖锐。山体以独立山峰为主,山顶尖锐,山坡陡峭险峻。
l 山体北部构造地貌:庐山北部以褶曲构造地貌为主,断层构造地貌也很发育。
流水地貌:庐山山体为流水侵蚀中的山地地貌,
庐山实习报告,武大资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