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在路上》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在路上》。
电影《东邪西毒》里有一段这样的台词:“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现没什么特别。回望之下,可能会觉得这一边更好。”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悟,也会用这样的经验来指导、规劝别人。在他们眼里,一切都不如最初。不去折腾,才不会浪费时间走冤枉路。
然而,也会有另外一种人,即使从别人口中对山那边已经了然于心,但依然不会停下脚步向着山那边出发。
就算跑一圈,又回到原点。就算翻过山,根本没有风景可看。他们依然会乐此不疲并且有所收成。
因为,在他们眼里,出发翻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风景,不一定非得是终点,不一定非得是彼岸。享受过程,本就是体悟人生。
在好奇中出发,在探索里前行。这两者是一个人活的热气腾腾的标志。
看一个人生活的是有趣还是乏味,首先就要看他是不是已厌倦出发、不愿前行。
爱因斯坦曾说:“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其眼睛是迷糊不清的。” 然而,一直能看清远方、不迷茫,并把日子过得富有生趣并活色生香的人,自始至终都有着满满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不断探索、不断追寻,就算看穿生活的真相,但依然热爱生活,并孜孜不倦地给自己寻趣找乐。
立足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客观世界、现实环境,对人生进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哲学思辨,最终进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大彻大悟之境。
山那边没什么特别,就让跋涉翻越的过程留下特别的记忆。就像春花终究会谢,但不影响它绚烂一季;就像蜡炬终究会灭,但不影响它照亮暗夜。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它不是山顶的无限风光,而是途中的鸟语花香、林幽虫唱,还有你挥洒汗水,迈开步子的模样。
心中有山,就去翻越;心里有海,就去泅渡;心中有路,就勇敢迈步。
你有你的归宿,你有你的追逐,所有说着不过如此、没什么特别的过来人的劝阻,都不足以让你停下脚步。
鲁迅先生说过:“走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电影《罗马假日》有句经典台词,告诉了我们旅行对人生的必要性:“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知乎上有人问:有哪些只有旅行才能收获的改变? 点赞最高的回答说出了旅行的终极意义:并不在于目的地,而是在于从一成不变的环境中跳脱,勇敢地投入到无限的未知。
在我看来,人生一定要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此才能活得丰盛。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作家三毛一生都在路上,追求着心目中的远方,带着书和笔走遍了万水千山。
少年时期的三毛由于学习不好,并不是常人眼里的“好学生”,厌倦了批评和否定的她决定远走他乡,重新认识和了解真实的自己。
先是在西班牙留学,邂逅了爱情;然后前往撒哈拉沙漠,和爱人过起了远离尘嚣、神仙眷侣的生活。
撒哈拉沙漠勾起了三毛的乡愁,也赋予了她广阔的胸襟和温柔的秉性。
爱人去世后,她继续前行的脚步,辗转了洪都拉斯、巴拿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等等国家。她说:
远行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目的地,而在
演讲《在路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