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沙湖》公开课课件
苏轼,字 ______,号 ______,眉州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人是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苏轼与其父______ 、其弟______ 都是散文家,号称“三苏”。
预习检测
子瞻
东坡居士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苏洵
苏辙
《游沙湖》公开课课件
苏轼是个文艺全才,诗、散文、词、书法、绘画都有成就。他的散文与______并称“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_____”,词与______并称“苏辛 ”,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欧阳修
苏黄
辛弃疾
《游沙湖》公开课课件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
2、大江东去,浪淘尽,_________。
3、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
4、___________,只缘身在此山中。
5、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___________ ,凌万顷之茫然。
一蓑烟雨任平生
千古风流人物
但愿人长久
不识庐山真面目
纵一苇之所如
名句回顾
《游沙湖》公开课课件
生平多磨砺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说到: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游沙湖》公开课课件
这一切指什么?
元丰二年 (1079),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在这期间,遭奸臣诬陷,奸臣从苏轼诗文中罗织罪状,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并且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
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奸臣却说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
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
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
《游沙湖》公开课课件
不久就把他逮捕,投入监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三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定风波》等传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
《游沙湖》公开课课件
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问余平生功业,
身如不系之舟。
心似已灰之木,
《游沙湖》公开课课件
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到黄州(今天湖北黄冈一带),为团练副史。
回顾
《游沙湖》公开课课件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已第三年。《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首《定风波》来。但作者也因为这次淋雨生病了,求医遇一“异人”并结伴同游,于是又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游沙湖》一文。
《游沙湖》公开课课件
《游沙湖》公开课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