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里的婚礼
曲阜传统婚嫁习俗极具鲜明地方特色,婚嫁礼仪程式详细规范。近年来,西风东渐,都市中的现代人离传统婚俗越来越远,不过,在一些偏远乡村,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婚俗,笔者就有幸亲历了这样一场婚礼,至今那喜庆的场面和富有民族传统意味的婚礼程序,仍深深的印刻在脑海里。
在婚嫁礼俗中,婚礼一般是在白天举行的,但在曲阜却有在子夜时举行“夜婚”的习俗。现在虽然不在子夜时分举行婚礼,但其婚俗礼仪中还能看到“夜婚”的痕迹。在凌晨三四点钟男方家里就开始准备了,迎亲的鞭炮放了一响又一响,喜庆的气息弥漫了整个村庄。据了解,直至今日,不但汉族有夜婚习俗,少数民族也有夜婚习俗(居住在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的瑶族即盛行),国外(如俄罗斯)也有夜婚习俗。有专家认为,夜婚是掠夺婚的遗风(掠夺婚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抢婚)。等迎娶的队伍赶到新娘家,天已经蒙蒙发亮了。
新娘家热闹的气氛也是早已到了顶点。大家忙忙碌碌地为新娘更衣戴冠,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喜气。打扮一新的新郎一到,窄窄的农家小院顿时闹成一团,新郎由司仪引入内室,两位新人坐在床边共同吃着象征吉祥、美好的水饺。这时女家的亲人就赶快把嫁妆绑好,并在其上放上大葱、艾、盐
、麸子,其意是祝福新人将来的孩子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夫妻二人恩爱、和睦有福气。一切准备好了,就有人说:“路怪远,多喝几杯茶免得路上渴。”意思是催抬嫁妆的走。抬嫁妆在曲阜一带也是很有讲究,此事有两个忌讳,一个是所有的嫁妆不能用车拉只能用人去抬;另一个必须上午去抬。据说上午太阳徐徐上升,以后的日子有发的势头,下午太阳缓缓下落,日子不能上升,不论去多少人抬,总是要双不要单,并要把人员配好架,有一个人扛一件,有两个人抬一件,大件四个人抬一件。娶亲的人把嫁妆收拾完毕后,新娘携新郎与父母及至亲逐一拜别。新郎在前,新娘由其兄弟用圈椅抬出闺房,送入轿内,意思是脚不沾娘家的土,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似乎都有这种习俗,也许是认为“土能生金”,带走了土,也就是带走了娘家的好运气。
在众人的喝彩声中,新娘入了轿,起轿之际,炮响三声、唢呐齐鸣。新郎走在前面,迎亲队伍紧随其后,一路人马浩浩荡荡,沿着不同于迎接新娘的路线往回走(往返路线不一致,意味着“不走回头路”);在行进的过程中每到过桥、转弯处皆有娘家人张贴“青龙”,同时鸣炮。
花轿到了男家的村头,先是鸣锣吹号,男方接客的出村迎接。这时花轿在村中徐徐而行,抬轿者卖弄精神,稳稳地颤动着轿子,谓之压街、晃轿、踏街。粗细乐翻着花样地吹奏,看热闹的男女老少簇拥着花轿来到男家的大门口。迎亲的人首先对着花轿放一挂鞭炮,然后花轿面对喜神所在的方位落定。此时,男家的大门紧闭,要让花轿在门前停一会儿,谓之
“憋性”,目的是使新娘的性格绵软,进门后服婆婆的管教。经过一番复杂的程序之后,新娘才最终进了新家门。
乡村婚礼虽然不像城市当下的
孔子故里的婚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