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自2001年公布实验以来,至今已有10年,十年的课程改革实验可谓轰轰烈烈,如火如荼,有收获,也有困惑。目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公布了2010年08月修改稿,现将2010年修改稿与2000年实验稿进行对比解读:
总体印象:
——语言文字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的思想
关键词:
语言文字 文化品位 语文素养 听说读写 多读多写 识字写字
具体解读:
一、目录
这部分略加修改,调整部分顺序,新增两个字表,具体修改如下:
“实施建议”部分将“教材”改为“教科书”,这样的表述更准确。教材是课程的重要成文,是课程家族中的基本单位。形象的讲,教材是一部分课程内容的物化形态。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复印材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幻灯片、照片、卡片、教学实物等等,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教科书是教材,但教材不仅仅就是教科书。
“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调到了“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前面,这样的顺序调整,突出了重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因为对语文课程实施者教师来说,所关注的是如何进行语文教学,如何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至于如何编写教科书主要是教科书编写人员的事,与广大一线教师关系不大。
“附录”中新增了两个字表,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二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新增这两个字表进一步突出了识字写字的重要地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英语教学的普及,我们的母语教育有所弱化,特别是识字写字有所淡化,目前许多学生学英语投放的精力远远超过语文,注重了电脑打字,忽视了书写训练。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甚至是大学生,他们的汉字学得很不扎实,文章中错别字较多,汉字书写极不规范,书写能力有所下降。为此,新课标修改稿新增两个字表,旨在突出识字写字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第一部分 前言
这部分改动较大,突出了语文课程特点,更加回归语文本质,进一步彰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序言”中将“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修改为“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部分增加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的表述。这样的改动具体指明了语文课程应怎样发挥作用,发挥哪些作用,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任务,这是对语文课程本质的回归。在这里最能引起我关注的词语是“语言文字”和“文化品位”。
⑴语言文字。“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重要阐释,也揭示了语文课程最主要的矛盾,即人与语言的关系。“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的基本内涵与核心元素,也是语文教育的逻辑起点与最终归宿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已经10年,综观小语课堂,可谓五光十色,多姿多彩,语文教学要生动,要精彩,内容挖掘之深奥,教学设计之新颖,让人感到实在是境界太高,高不可攀!让人一次次地加深这样的印象:语文教学一天一个新花样,学来学去学不像!语文教学,难于上青天!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师为课文所累,一篇课文,几百字而已,却要解析出不知多少高深的东西,一会儿是文本人文价值思想内涵,一会儿是文本的语言元素表达方式,都要挖掘。分析来分析去,训练来训练去,扎实得何等了得!更有教学设计,谓之曰“巧妙”,其中的奥妙让人不得不长叹一声:语文教学啊,要说爱你不容易?深度语文、简单语文、情智语文、诗意语文、智慧语文、文化语文、本色语文……让人眼花缭乱,教了多年的语文老师被忽悠得不知道语文课该教什么,该怎么教,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该学什么,该怎么学。有人说,佛家人生三重境界: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界看山还是山,看
语文课标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