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生态学
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十三章
第一节河流生态系统
河流本身有一定渔业价值,同时又是许多湖泊、水库、池沼的水源,对后者的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都有重要的影响。
我国河流众多,江河总面积约占内陆水域总面积的45%。其中内流河多分布于西北地区,以湖泊为尾闾最后消失在陆地上,外流河系多分布于东部地区。源于青藏高原东南侧者多为源远流长的巨河大川。如黄河、长江、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分别注入太平洋和印度洋;缘于我国中部第二阶梯的有黑龙江、辽河、海河、淮河、西江等;缘于东部沿海第三阶梯的河流有鸭绿江、闽江、瓯江等,河流流程较短。
水平分布
沿着河流纵向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三部分在流速、底质和水量上都有明显不同。
上游流速最大,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最为强烈。侵蚀作用使河床的深度逐渐加深,由于较轻的物质随水流运走。上游的底质通常由石砾构成。
中游水流速度减慢,因而沉积作用加强,由于支流水的汇入、水量增多。
下游流速最弱,河水挟带的质粒在这里大量沉积,形成浅滩,深槽和三角州等,通常沿着河长交替分布着浅滩和深槽,在河口出现三角洲。
主要限制因子
河流的形态影响河中生物的分布。在水深的河槽环境条件较稳定,动植物均较丰富,浅滩生活条件极不稳定,生物最为贫乏。
水流和底质是决定河流生物群落结构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上游流速大,底栖生物多聚集在不易被水流冲走的大石块上。由于水流湍急,浮物生物很少,只有一些着生种类被冲落水中,形成以硅藻为主的偶然性浮游生物。
中下游随着流速的减弱,底质也发生变化。砂底群落种类较少,泥底群落生物种、量都较丰富,常有水草丛生并形成草丛群落。
一、非生物环境
二、生物群落
(一)浮游生物
(二)底栖生物
(三)鱼类
河流浮游植物特点
河流浮游植物主要是由相通的静水水域流进的,在本河流中仅在水流微弱的河湾中可以形成,此外就是由被水流冲刷而悬浮水中的底生藻类所组成。一般情况下在山溪急流或山区河流上游因水流湍急,浮游植物几乎全为底生藻类,且种、量皆少;中、下游随着水流的减弱和支流的汇集,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均有增高。
珠江水系
珠江水系西江、北江、东江及支流的上游,凡流速达到1—3米/秒,河底均为卵石和跞石,石上附生卵形藻、曲壳藻、针杆藻、异端藻、等片藻之类底生硅藻和一些丝状绿藻,浮游植物主要也由这些藻类组成,生物量极低;到了中下游的平原河段,流速大减,底质转为淤泥或细砂,一些真性浮游种类开始发展起来,绿藻中如衣藻、小球藻、栅藻、盘星藻等,甲藻中如多甲藻、角藻都很常见,生物量也明显增高。西江干流在广西江段,上游流速不高,且水源来自各方面,其中也包括湖泊和池塘等,带进一些外源性浮游生物,因而生物量较高。
黄河、长江等浮游植物
黄河干流也是中游进入黄土高原后,水的含砂量急增以致浮游植物生物量降到极低点,呈现下游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低的情况。长江浮游植
03各类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