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一、教材依据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五节最小公倍数(一)
二、设计思想
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在学生学习了约数的概念和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学生掌握了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之后,不但会求出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而且为以后学习通分奠定了基础,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切实学好。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若能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那会相得益彰。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围绕此问题,自主地在小组内开展了探究性的合作活动,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开放地去探究。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初步学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过分析算理,提高逻辑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利用列举法探索新知,通过对算理的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四、教学重点:建立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掌握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
六、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
七、教学程序
(一)、学前准备
1、复习铺垫。
(1)什么是约数?什么是公约数?什么是最大公约数?举例说明
(2)求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板演)
2、激趣导入:
(1)思考:我们知道有约数、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那么对于倍数,同学们想会有什么呢?
(2)学生猜想: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倍数。(板书)
(3)质疑:倍数有最大吗?(没有)那么应该是: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1)看谁的反应快:分别让学号是4和6的倍数的学生站起来,接着让学生说出是谁的倍数,学号是多少。(板书)
(2)提问:12、24、36、48这些同学的学号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可以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在这些数中,谁最小?又能给它起个名字吗?(肯定学生的猜想)
(3)学生尝试说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4)看书本72页的概念总结。
(5)学生填写集合图(课件出示)。
(6)专项练习:书本73页的做一做。
2、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
(1)把6、12、18、24、36分别分解质因数。
6=2×3
12=2×3×2
18=2×3×3
24=2×3×2×2
36=2×3×2×3 (课件演示)
(2)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得出:是6的倍数就会包含6的所有质因数2和3。尝试判断□=2×5×3 □=2×2×3×5 这两个数是否6的倍数,并说明理由。(课件出示)
(3)小组讨论:如果是8的倍数,它会包含哪些质因数?如果是6和8的公倍数,它又会包含哪些质因数?
(4)汇报交流,发现问题。
把6的质因数和8的质因数连乘:2×3×2×2×2=48,质疑:48是6和8的公倍数吗?是最小公倍数吗?怎样做才能得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5)小组
求最小公倍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