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2003 年 11月 10 日 21:24 东方法眼 151328 人次浏览评论 0条字号: T| T 核心提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 2007 年底以前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第七批)的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 2007 年底以前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 第七批) 的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 88 条、第 94 条、第 115 条、第 117 条、第 118 条、第 177 条废止, 理由是与物权法有关规定冲突) ( 1988 年1月 26 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以下简称民法通则) 已于 1987 年1月1 日起施行。现就民法通则的贯彻执行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一、公民(一)关于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问题 1.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自出生时开始。出生的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 没有户籍证明的, 以医院出具的出生证明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参照其他有关证明认定。 2.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能够以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 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认定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3.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进行的民事活动是否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 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本人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为, 并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 以及行为标的数额等方面认定。 4.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进行的民事活动, 是否与其精神健康状态相适应, 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本人的精神状态能否理解其行为, 并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以及行为标的数额等方面认定。 5. 精神病人( 包括痴呆症人) 如果没有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不知其行为后果的, 可以认定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人;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或者比较重大的行为缺乏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并且不能预见其行为后果的,可以认定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人。 6.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报酬, 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 7. 当事人是否患有精神病,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或者参照医院的诊断、鉴定确认。在不具备诊断、鉴定条件的情况下, 也可以参照群众公认的当事人的精神状态认定,但应以利害关系人没有异议为限。 8 .在诉讼中,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提出一方当事人患有精神病(包括痴呆症) ,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认定的, 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 试行) 规定的特别程序, 先作出当事人有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判决。确认精神病人( 包括痴呆症人) 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 应当比照民事诉讼法( 试行) 规定的特别程序进行审理。 9. 公民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 为经常居住地。但住医院治病的除外。公民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至迁入另一地之前, 无经常居住地的, 仍以其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二)关于监护问题 10 .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包括: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 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 对
民法通则01799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