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民法通则02916.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3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86 年4月 12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1987 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基本原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 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第二条【调整范围】中华人民共和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第三条【平等原则】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第四条【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第五条【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第六条【合法原则】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第七条【公共利益原则】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 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第八条【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 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本法关于公民的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二章公民( 自然人) 第一节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第九条【公民权利能力】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 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若干问题的意见》 。出生的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医院出具的出生证明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参照其他有关证明认定。第十条【权利能力一律平等】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第十一条【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若干问题的意见》 ,能够以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认定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十二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 2 代理人代理, 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若干问题的意见》 、智力状况相适应,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本人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为, 并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 以及行为标的数额等方面认定。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报酬,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第十三条【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 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若干问题的意见》 ,是否与其精神健康状态相适应, 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 本人的精神状态能否理解其行为, 并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以及行为标的数额等方面认定。 (包括痴呆症人)如果没有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知其行为后果的, 可以认定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人;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或者比较重大的行为缺乏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并且不能预见其行为后果的, 可以认定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人。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或者参照医院的诊断、鉴定确认。在不具备诊断、鉴定条件的情况下, 也可以参照群众公认的当事人的精神状态认定,但应以利害关系人没有异议为限。 8. 在诉讼中, 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提出一方当事人患有精神病( 包括痴呆症), 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认定的, 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 试行) 规定的特别程序, 先作出当事人有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判决。确认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应当比照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的特别程序进行审理。第十四条【监护人的法定代理权】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第十五条【住所】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

民法通则02916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luyuw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0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