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一章 1 、社会心理学: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强调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重视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关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 2 、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 1 )社会思维:我们如何知觉自我和他人, 我们的信念是什么,我们所做的判断,我们的态度。 2 )社会影响: 文化与生物从众的压力,说服,团体。 3 )社会关系:偏见,攻击, 吸引力和亲密关系,助人。 3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是:个体认识自我的“教科书”。理解他人和群体的“教科书”。融入社会和生活的“教科书”。 4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征:研究内容的广泛性;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研究的难以控制性。 5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分析和综合的原则;伦理性原则。 6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知情同意的原则(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实验性欺骗、角色扮演技术);避免伤害与最小危险原则; 保护个人隐私原则;事后解释原则。 7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 1 )偏向问题: ①研究者的偏向:研究者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动作、讲话的语气都可能无意中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表现, 从而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②被试者的偏向: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是所谓的“要求的特征”,其二是所谓的“对评价的担心” 2 )伦理问题:在每一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都要遵循三条原则:第一, 必须让被试者自愿地参加实验研究, 被试者应当知道他们在研究中要做些什么。第二, 研究必须是“风险最小”, 即研究的设计没有必要让被试者冒险。第三, 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 即在研究中让被试者承担的风险要与通过研究获得的利益平衡, 这里的利益可以是对被试者而言,也可以是对社会而言。 8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步骤: A. 选择研究主题 B. 查阅有关的文献 C. 形成假设 D. 选择研究方法 E. 收集数据 F. 分析数据 G. 报告结果 9 、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优: 通常使用真实情景。缺: 通常因果关系是模糊的。 2 、实验研究:优: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缺:通常使用实验室情境设置。 10 、随机分配:将实验者随机分配到接受实验处理的实验条件下,或是不接受实验处理的控制条件下。这就使研究者相信: 之后两组在实验结果上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实验处理所致。 11、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A: 系统观察: 非参与性观察( 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 B: 相关研究; C: 实验研究: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模拟实验; D: 其他方法: 调查法、文献资料分析法、跨文化研究方法、元分析研究、评价研究。第二章 1、 1895 年,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题为《社会性的问题》一文中已用“社会化”这一概念来表示群体的形成过程。 2 、社会化的定义: “指一个人习得群体所赞同的社会行为,以适应群体生活的过程。” 3 、俞国良社会化定义: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 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化是一种持续终身的经验。) 3 、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强制性;主观能动性;毕生持续性。 4 、社会化的类型: 1 )基本社会化:又叫早期社会化。婴儿至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主要是学习和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交际语言、认知技能和行为规范鞥, 并将社会文化和价值标准内化, 建立行为和评价系统, 学会承担和扮演各类角色,并初步形成自己的人格特质。 2 )继续社会化:又叫发展社会化。成人在生活不断出现新情况、新内容时诸如家庭的建立、工作的调动、经济生活和业余生活的变更、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的变换、知识和技能的更新等情况下, 继续学习新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角色。 3 )再社会化:(广义)成人在社会环境突然变化(如移民)、社会身份或地位聚变、原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不符合社会的要求时放弃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学习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狭义) 强制性再社会化 4 )反向社会化:指青年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过程。 5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职业技能的社会化,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生活目标的社会化 6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1 )影响社会化的主观因素:遗传素质;思维能力;言语能力;学习能力;生活依赖期。 2 )影响社会化的客观因素: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家庭:儿童童年期主要在家庭中度过,家庭是个体最早建立的社会关系,家庭是个体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学校: 教师的表扬和批评; 教师的
社会心理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