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 .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 .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 .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 5 .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 举一反三, 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新闻影片沙尘暴, 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板书】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读图】读沙尘暴对生活影响图, 分析图中反映出的生态问题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强度越来越强。【板书】一、荒漠化的含义【讲解】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土地的退化主要是指耕地、草地和林地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甚至是让土地丧失生产能力。【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陕、甘、宁、青、新等省区。其中三江源、甘肃中部等地荒漠化现象尤其严重。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 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点拨】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海拔高,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达山系、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挡,导致北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干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河流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探究】根据课本 P37 的课文“阅读”、“活动”, 分析: 造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 【图片演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使得我国沙尘暴的次数越来越多。【点拨】自然原因 ,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原因 【小结】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因而消除和减弱人为因素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途径。【讲解】荒漠化: 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 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图片演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说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探究活动】阅读课文 p36 探究: 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活动总结】自然原因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降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人为原因人类破坏了植被(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等),加速了水土流失。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帮凶”的角色,且起主要作用。【探究活动】有人说,“植被破坏, 加剧水土流失, 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说出你的理由。【点拨】正确。因为由于植被的破坏,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大大降低, 因雨水和流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 土地变薄甚至缺失, 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流失, 使土壤贫瘠, 不能生长植物, 结果就是土地荒漠化。【探究活动】投影胡杨树的变化图片:(1) 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什么会扩大? 据了解, 在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红色荒漠”( 指我国南方地区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查阅资料, 找出“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省区)。其形成原因与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有何异同? (2) 面对日益扩大的荒漠化, 人类应从哪些方面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活动总结】(1) 红壤性状: 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土壤, 呈酸性, 较贫瘠。“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两者相同之处: 都是植被破坏后导致的土地退化。不同之处:“红色荒漠”是在湿润环境下, 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 而新疆荒漠化是在干旱环境下, 主要为风力侵蚀形成。前者人为原因主要是开山取石、毁林开荒, 后者主要为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2 )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和保护天然植被;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等等。【阅读思考】阅读 P39 课文,结合“阅读”理解荒漠化的危害。【点拨】目前, 全世界 2/3 的国家和地区、 1/4 的陆地面积、近 12 亿的人口受其危害, 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荒漠
沙漠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