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邱效琴【设计思想】始终以人地关系原理为教学核心,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 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核心是要阐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本节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探讨三大问题:我国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第一节教材的结构如下: 【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 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 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 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二)过程与方法 1. 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2. 利用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进而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学会用综合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教学准备】 1. 制作 PowerPoint 课件或准备相关图片(中国地形图、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世界生态破坏分布图、中国生态破坏分布图等。) 2.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引入: 2006 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国际沙漠和荒漠化年”,因为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 目前世界约 1/4 的陆地、 2/3 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我们将用两节课时间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人为因素及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一)荒漠化讲解:荒漠化概念及一般过程。辨析:荒漠化的不同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活动: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讲解: 1. 范围; 2.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3.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补充讲解: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读图分析: 读图 、图 分析西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及植被景观的变化, 引导学生理解本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在此特征下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因素。读图 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新疆绿洲分布的特点及成因,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指导并做好激励性评价。读图思考:结合图 找出温带草原与荒漠草原之间的大致分界──贺兰山。(三)荒漠花形成的自然因素引导学生结合西北地区实际分析本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条件, 并根据图 , 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①气候干旱少雨──基本条件。②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物质条件。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条件。④气候异常、生
荒漠化的治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