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doc《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柳永其人、其词
通过情与景的分析,体会词中的情感,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通过分析景与事,把握词中意象,体会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使学生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 词的能力。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 导入:
经过预习,大家已经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关于送别惜别的词。自古以来,分别都 是痛苦的,古诗词中也有很多关于"别”的句子,比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 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 白居易与客人在将阳江头的分别则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用南朝文学家江淹 的话来说,便是“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写离愁别恨 的经典作品《雨霖铃》,看看柳永是怎样在写“别”!
二作者介绍:
1、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人。(由教材注解可知)柳永三兄弟一一三复、三接、三 变,都非常有文才,在当时被称为“柳氏三绝”。生在这样的“文献名邦”、官宦门第, 柳永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少年时便''少有文名”。但是,柳永的仕途并未因此而 顺利。公元1017年宋真宗时,柳永第一次科考落榜。五年之后,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 这回他忍不住发牢骚,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其中一句是:“忍把浮名,换了浅 斟低唱!”柳永的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 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 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于是柳永索性放弃 追求功名,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世人也有“奉旨填词柳三变” 一说,其实,他平日填词,所奉的并不是皇帝的圣旨,而 是和他亲密交游的歌女舞伎的"芳旨”。柳永年轻时是个风流才子,他流落之时,每到一 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他也喜欢用当时的口语为她们填词,写她们的 心思。柳永缠绵细腻的词风也由此可见一斑。
2、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门写词的作家,也是词坛上一个转变词风的词人,他将词从狭隘的 上层社会返回到市井里巷。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大 量引用俗语,有人甚至称柳永是词中白居易!)
三《雨霖铃》
1、 写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他深深了解这 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 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 一位红颜知己缠绵俳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2、 《雨霖铃》曲牌:霖一一淋 此词牌多用于传达离别的伤情。
四鉴赏全词
1、朗读全词。(正音、节奏)(个别学生朗读、齐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 看/泪 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
〈雨霖铃〉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