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朱自清)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
。
、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有人说,“荷塘”是朱自清“艺术女人”。他本来一直处在一种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找不到心灵相通的人。他在煤屑路上走,他体验着一个人的自由,他说他喜欢这样,但这看来又似乎是他的自嘲,他还是不甘心寂寞,他还是在寻找对话的客体。于是他开始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实不是“受用”,而是和这样一个宁静幽美的月下荷塘展开了对话。让我们跟随走进荷塘,去听听作者与他的“艺术女人”的对话。
二、欣赏品味(一)(朗诵家的理解)
(播放朗诵《荷塘月色》)
三、阅读、感知、探究、交流(我们的理解)
1、初读课文,自主感知
(1)背景
1927年,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苦闷、迷茫与彷徨。
(2)结构思路
圆形结构:家门——荷塘——家门/哀愁——喜悦——哀愁(排解忧愁夜出家门——沉醉荷塘暂得喜悦——重生忧愁回到家门)
(3)感情基调
有淡淡的哀愁,也有淡淡的喜悦。
2、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贯穿于全文始终的是作者“淡淡的忧愁”。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种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该怎样理解这种思绪呢?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讨论交流对句子的理解,教师视情况补充)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是文眼,直接表达自己的思绪)
②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另一个世界”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
③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且”字表明了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喜悦。)
④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⑤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梁元帝的《采莲赋》描绘了一个热闹欢快的境界,让读者置身于江南的盛况之中,作者也想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离痛苦的现实世界,去感受有趣的事。“可惜”一词告诉我们作者又从热闹的采莲盛况中返回了灰色的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毕业后作者又曾经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写下过不少赞美江南的文章。到了清华之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但难以摆脱,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关于朱自清
《荷塘月色》教案(教案设计)(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