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八年级必修)
《蒹葭》教案
杨金萍
教学目标
《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体会诗歌的含蓄美、朦胧美、意境美、音乐美。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含蓄美、朦胧美、意境美、音乐美。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中人物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课堂设计
一.导入新课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古至今,有许多诗人吟诵过爱情,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描写爱情有关的诗句。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经典作品——《蒹葭》
二.简介《诗经》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开山鼻祖,是四书五经之一,被俸为儒家经典,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头创作,雅: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颂: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为主,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种,
赋:敷陈其事而真言之者也(叙事、抒情)
比:以此物比彼物(比喻、比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环境描写)
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感知诗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诗歌
2.纠正读音后齐读诗歌
四.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意(出示小黑板)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金,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所在的仙乡琼楼,主人公忽儿逆水而上,忽儿顺水而下,但伊人可望而不可及,令人无限惆怅。
蒹葭
苍苍
萋萋
采采
茂盛的样子
白露
为霜
未唏
未已
干完
伊人
一方
之湄
之诶
岸边
溯洄
长
跻
右
弯曲、曲折
溯游
央
坻
止
水中的高地
,听课文的配乐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
1.听课文配乐朗读
2.指导朗读,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读出凄凉之景,惆怅之情。
3.指名个别同学朗读(3个同学)
六.赏析诗歌
1.文中的抒情主人公在做什么?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苦苦,急切追求。
2.抒情主人公在苦苦急切地追求伊人,他追求到了吗?你怎样看出的?
明确:没有,从“宛在水中央”。宛,好像
3.这首诗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明确:是追寻不到后的哀愁,伤感、无奈、朝思暮想
4.你是怎样看出的?
明确:从主人公的行动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从环境描写中,环境描写烘托,渲染气氛,有凄凉之感。
5.教师总结: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诗中的抒情
《蒹葭》(必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