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净土比较研究一、序论我们这个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 是缺陷多、苦难多的世界。面对这个多苦多难的世界, 而引发向往美好的世界, 是应该的, 也是一切人类所共有的。佛法的根本意趣,是“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1) 重视自己的理智与道德的完成。到了大乘佛法,进一步的说: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2 )在佛法的普及声中,佛弟子不仅只要求众生自身的清净,更注意到环境的清净。印顺法师说: “圣者们的修证,与身心修证的同时,对于(众生)人类的苦难──社会的、自然界的苦难,要求能一齐解除的, 那就是佛教净土思想的根源。”(3) 于是, 比对现实世界──释迦佛土的缺陷,而表达出他方清净佛土,这是佛弟子共同的愿望。净土是大乘佛法的重要特色, 净土思想与大乘佛教实有不可分离的关系。佛在各种大乘经典中曾经宣说各种佛净土, 常见有阿弥陀佛之西方极乐世界、阿閦佛之东方妙喜世界、药师佛之东方净琉璃世界、弥勒佛之兜率净土,另外还有《华严经》之华藏世界、《法华经》之灵山净土、《大乘密严经》之密严净土、《维摩诘经· 佛国品》宣说的唯心净土──心净土净。在这些净土中,最为中国佛教徒熟悉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弥陀净土; 弥勒净土传入中国时, 曾流行一时, 但自从道绰、善导起而弘扬弥陀净土, 再加上弥勒下生思想被野心政客所利用, 所以也就逐渐式微了;(4) 至于其他净土, 虽然随着经典传入中国, 但是都未能引起反响。中国佛教的净土思想发展地极为特别, 经过上千年的历史发展, “净土”似乎专属于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在往生极乐净土法门中, 也不象后世以念佛为主, 经典中原来是以诸行往生的。这当然是佛法适应世谛流布, 因适应中国的时、地、人而采取的方便。但是, 佛教发展到今天, 时代在迅速地发展, 佛教要掌握时代的命脉, 就必须在传统的净土思想中,抉择出适应今天环境的方便,这是现代佛法弘扬者的任务。中国自从本世纪初以来, 由于受西方思潮的影响, 在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除了继承传统的佛教以外,对佛教自身也进行反省, “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提出是这时代的结晶。于是, 人们在强调“西方净土”外,逐渐提倡“人间净土”,这是佛教适应时代的新方便,即重视在现实人间努力于心灵的净化、生活的净化、环境的净代。对人间净土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近现代中国佛教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憧憬。其实, 被中国佛教徒所忽略的弥勒净土、阿閦佛净土、药师琉璃净土都带有特别珍贵的特质, 注重人间净土的实现, 及智慧、慈悲的大乘菩萨精神。在这四大净土中, 以弥勒净土出现最早, 也最充满人间现实性。其次,弥陀净土与阿閦佛净土是初期大乘佛教净土思想的两大流: 阿閦净土是般若流, 是重现实的、自力的、智证的、重头陀行的净土思想; 弥陀净土是重理想的、他力的、信愿的净土思想。药师净土出现最晚,于是受弥陀净土及密教影响很大。所以,对这四大净土进行比较, 而抉择出适应现代的净土思想, 这是至关重要的, 这也是撰写本论文的目的。净土是诸佛于因地行菩萨道, 生起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之誓愿, 无量永劫积功累德以建立之庄严清净世界。所以, 每个净土都有教主, 每个净土的成就都有因地的本愿, 由于因地的誓愿与因行不同, 所以成就的国土也就不同,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往生法门。因此,本文将从教主、因地的本愿、净土的状况及往生法门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阐明净土法门之间的同异,以此抉择现代社会弘扬净土的新方便。二、教主之比较四大净土各有一位教主在教化众生,弥勒净土的教主是弥勒菩萨, 阿閦净土的教主是阿閦佛, 极乐净土的教主是阿弥陀佛, 东方琉璃净土的教主是药师佛。每个教主的名号都有一定的表法意义, 佛菩萨都是依德立名,或约崇高的圣德立名,或取象于自然界,或取象于人事界, 从种种方面表现佛菩萨的特德。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名号中, 看出各净土的不同特色。 1 、弥勒菩萨弥勒, 梵名 Maitreya , 巴利名 Metteyya 。又称梅旦丽耶菩萨、末怛利耶菩萨、迷底屦菩萨、弥帝礼菩萨。意译作慈氏。(1) 修因时, 以慈心利他为出发点, 所以以慈为姓。据传此菩萨欲成熟诸众生, 由初发心即不食肉, 以此因缘而名为慈氏, 这可以从弥勒的本生谈《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即有弥勒菩萨因地修慈三昧而不食肉的记载。(2) 《华严经· 入法界》:“或见弥勒最初证得慈心三昧,从是已来,号为慈氏。”(3 )由此经文可知弥勒菩萨最初因地发慈心,修慈三昧,从此之后, 生生世世常以弥勒为名。慈是四无量心中之首, 此慈从如来种中生,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种,故称为慈氏。释尊预记弥勒菩萨将于未来人寿八万岁下生成佛, 这思想从小乘佛教即已流传, 《长阿含经》的《转轮圣王修行经》、《中阿含经》的《说本经》等都有记载。本来, 弥勒菩萨比释迦早发心修行, 而因为释尊精进勇猛的
四大净土比较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