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城镇化生态式规划探讨.doc乡村小城镇化生态式规划探讨
黄鹏奇
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330000
摘要: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是以小城镇带动周边村庄经济结构变化的地 理与社会人文结构体系调整,是符合我国国情特色城镇化建设的一种 模式。城镇化建设中的“美丽乡村”理念内涵与模式,是乡村小城镇 化、生态化建设的典型代表模式之一。美丽乡村规划是以自然、环保、 循环经济及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乡村小城镇的空间格 局、产业分布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分析与提升作为整体生态式规划 的重点与方向。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小城镇化;生态规划
“美丽乡村”规划内涵一--乡村小城镇化、生态化
乡村城镇化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城镇带动周边乡村,逐步转变为城 镇的一份子;另一种是乡村原有居民以乡村为发展中心,逐步成为所 在区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发展为城镇。乡村城镇化并不是消 灭村庄,乡村发展为城镇的同时仍保留着原有的性质,继续进行必要 的农业生产活动。美丽乡村规划是以自然、环保、节能及生态可持续 发展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乡村小城镇的空间格局、产业分布以及资源 利用等方面的分析来进行整体的生态式规划。
“美丽乡村”的规划构成主要包括:城镇产业经济系统、居住及自然
资源的利用等。经济产业系统的规划核心是结合生态理念,利用新技 术、新理念,对产业结构、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居住的规划主要是以 加强邻里间交流、沟通为核心,进行“美丽乡村”的整体空间布局规 划,在规划过程中,应重点突出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整体结合。而 自然资源的利用则主要通过相关设备、技术等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进 行合理的循环利用。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解析
“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应从乡村的产业系统及居住环境等方面考 虑,主要包括循环式经济产业系统的规划、居住规划及自然资源的利 用(生态环保规划)等。
循环经济产业系统包括产业结构的选型、转型以及产业循环体系的构 建等。乡村小城镇化的规划要对区域内空间格局、经济关系和市场要 素进行科学的调查论证,通过多种方案的研究比较,在充分发挥当地 人文、地理、资源、技术等方面优势的前提下,以具有发展潜力的核 心产业为主导,明确乡村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方向。同时,积极利用新 技术、新理念,体现出产业的地域特色,对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 布局进行有效的调整。尽量以核心产业、特色产业作为基础形成产业 链,利用经济循环的优势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从而达到促进乡村小 城镇发展的目的。
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的相协调是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必要选择。同 时,以知识为背景产生的服务业、创意产业以及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
科技产业共同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经济产业。具有能耗低、无污染、智 能化、生态化、人才集中等优点,也是乡村小城镇化产业转型的有利 选择。产业循环体系的构建包括构建生态循环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生态循环农业的构建主要表现为利用现代技术发展农业,增加绿色、 无公害产物的种植面积,科学施肥,加强农、林、牧等产业的相互协 调。生态循环工业的重点是节能、清洁生产以及再生资源的回收、利 用等。
居住的规划是指建筑系统的更新以及邻里空间的创建。建筑的风格、 形式是乡村小城镇形象的直接体现者,尤
乡村小城镇化生态式规划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