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维谚语比喻修辞格对比分析汉族与维吾尔族在各自历史文明的进程中, 都创造了丰富的语言形式. 生动而丰富的谚语则是众多语言形式中的一块瑰宝. 汉维谚语均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 现代汉语词典)中, 对谚语的释义是: 在群众中流行的固定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道理. 谚语是活的口语里顶生动且顶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注: 陈以德( 从谚语的搜集谈到口头语的词汇)) 谚语成为一种通俗易懂, 贴近生活, 生动趣味而" 极受欢迎" 的语言形式, 这与丰富的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比喻是修辞格中运用的比较普遍, 广泛且很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 修辞则是积极的随情景运用各种表现手法. 汉维两个民族由于文化背景, 心理观念, 风俗习惯等的不同, 在谚语构成的比喻修辞运用上也是各具民族色彩, 各有千秋. 在表现手法方面, 也有很多异曲同工. 例如:在维谚中有:( )( 傻瓜后响变聪明). 在汉语中则把那些事后恍然大悟的" 马后炮" 称作" 事后诸葛亮". 有时犯了糊涂, 因小失大, 则会" 拣了芝麻, 丢了西瓜", 维谚中则是()( 拣了纽扣, 丢了骆驼). 那些不切实际, 痴心妄想的想法会被人讥讽为"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在维谚中则被形象的描述为:( )( 用天鹅肉泡馕吃), 把那种想入非非的心情描写的十分贴切. 汉维谚语在创作手法上都精当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段, 虽然比喻物( 即喻体) 不尽相同, 但大都运用了人们最熟悉, 最习用, 最寻常的词语, 而有在不寻常的具体用法下, 出乎意料的准确地表达了令人信服的事理和事态. 比喻修辞是由被比喻的事物或现象( 即本体) 和用来作比的事物和现象构成( 即喻体). 在大体上, 比喻修辞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明喻, 暗喻和借喻. 1. 谚语比喻修辞中的明喻: 本体. 喻体和喻词的成分都出现, 本喻体之间的比喻关系比较明显. 例在汉谚中:(1) 口头甜入蜜, 心中一把刀.(2) 衙门深似海, 弊病大如天.(3) 君子之交淡如水, 小人之交甜如蜜.(4) 海水不可斗量, 人不可貌相.(5) 刀不磨要锈, (1)(2)(3) 例中, 有明显的明喻格式"## 如,似##" 有喻词"如,似"等.(4)(5) 两句谚语, 将喻体和本体并列对举, 虽无喻词出现, 但比喻关系清楚,也属于明喻之列, 其喻体在前, 本体在后, 省略了比喻词. 维语中的明喻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段, 其格式是在与喻体之后+( )/()或( ),() () 等比喻词构成. 在维谚语中( )( 气量小的人如同不结果的树). 在这个例句中(" ")是本体,(" ") 是喻体,() 是喻词, 三部分齐全, 有明显的明喻辞格结构特点. 通过比喻是手法, 形象地揭示了心胸狭窄及嫉妒者们的" 面貌" 教育人们应具备宽宏大量的修养品行. 维语部分虽省略了喻词, :( )( 路途之苦, 如入坟墓) ,( )( 无智之勇,如同没有准星的枪),()( 忍怒如吞山).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 汉维谚语中的明喻, 其构成特点基本相同. 维谚明喻明在其有很明显的喻词( ),() 维语明喻一般说来是本体, 喻体, 喻词三种成分同时出现. 但汉谚例中, 如:" 钟不敲不响, 理不讲不明"," 灯不拨不亮, 话不说
汉维谚语比喻修辞格对比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