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方法辨析】设问与反问设问与反问, 是两种最常用的修辞方法。这两种修辞方法, 区别很明显, 不难分辨。我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 为了抓住听众或读者的注意力, 启发他们思考, 往往先提出一个问题, 然后自己作答, 这种修辞方法, 就叫设问。譬如白居易《卖炭翁》中“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就运用了设问。设问用在文章开头, 还有提纲挈领、引出下文的作用。譬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开头就是这样: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 只能从实践中来, 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这开头, 首句就紧扣论题, 用设问提出了论述的中心; 接着又连用两个设问, 否定了两种错误的观点; 然后再对开头提出的问题作了科学的回答。设问中套用设问,环环相扣,很自然地引出中心论点。由于设问运用得十分巧妙、恰当, 因此, 开头就很吸引人, 观点非常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问跟设问不同。尽管同样是“问”,但它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内容, 以突出句意, 加强语气。从问话形式来说, 它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内容; 另一种是用肯定的形式来表达否定的内容。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 提出问题后都不要对方回答, 也无须自己作答, 因为答案就包含在所“问”之中。譬如有副破除迷信的对联就是这样的: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 这副对联就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 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按照迷信说法, 阎王是地狱中主管世上人生死的最高统治者, 自然不会怕和尚;而“大慈大悲”的菩萨是最廉明公正的,也绝不会接受贿赂。既然如此,那么,结论很明显,即经忏不能超生,纸钱也难以赎命。这副对联的作者, 正是巧妙地运用了反问, 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 使那些信徒不能自圆其说,无法反驳,具有很强的讽刺性和说服力。反问运用得好,能极大地增强语言的气势,把作者提出的观点, 表现得更鲜明突出。有时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 揭示事物内在本质, 往往连续使用反问。譬如《白杨礼赞》在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时, 一连用了四个反问, 启发和引导读者由树及人展开联想。语气一句比一句强, 含意一句比一句深, 联想一句比一句远, 逐步深入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把对白杨树的赞颂之情推到了高峰, 可以说是运用反问非常成功的典型例子。应该指出的是, 设问与反问跟一般的疑问句不同。一般的疑问句是有“疑”而问, 提出问题后需要对方回答。而设问与反问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两者又有区别:从形式上说,设问是“自问自答,答在问后”;反问是“问而不答,寓答于问”。从作用上说,设问主要是为了引人注意,启发人思考;反问主要是为了加强语气,表达本已确定的语意。(原载 1992 年 12月 10 日《语文小报》) 对偶对比排比对偶、对比、排比, 是三种不同的修辞方法。他们既有相同或相似的一面,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对偶,是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并列在一起, 用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对、相反的一种修辞方法。从内容上看, 对偶可分为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也称“流水对”) 。譬如: (1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2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 )野火烧不尽,
【修辞方法辨析】设问与反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