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雨果(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研读文本,概括情节,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2、学习多角度对比体现主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研读文本,借助资料,拓展认识。
2、鼓励学生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能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作出自己对人性美丑的理解。
教学重点:感悟人性美。
教学难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二、作者介绍
雨果(l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序言》,“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三、简介巴黎圣母院
四、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用几个字概括故事情节:刑台行刑。
五、围绕这个故事主要写了那些人物?
伽西莫多、爱斯梅拉达、群众、克洛德
六、小说为什么以“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题呢?
彰显主题:人性美与丑。
七、作者在体现人性美丑这一主题时最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
八、节选部分都有那些对比?
爱斯梅拉达与伽西莫多;与群众;与克洛德;群众前后。
九、群众的态度会发生这样大的转变吗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十、看到这一系列的对比你有何感悟?
作者正是通过这重重对比告诉读者,人性中的美丑总是对立存在的,而人性的美才是人类的希望,人们应该追求和拥有美的德行。这是对人性的基本特点的揭示,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在证明这一点。
十一、评价一下爱斯梅拉达,你是怎样看待爱斯梅拉达送出的这“一滴水”的?
这一滴水中透出了人性美的光辉,正是这道人性美的曙光照亮了沉睡在黑夜中的良善。唤醒了人性已几近僵化的加西莫多的人性,生平第一次流出了眼泪。使他有了善恶美丑之分,所以他最后把可恶的副主教推下了教堂。
十二、在您的生活中有没有见过、送过或尝过这样的“一滴水”呢?
交流发言。
一个关于“一滴水”的故事。
2005年8月8日下午,成百上千人聚集在青岛崂山海岸边观看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雨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