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石油勘探中的构造样式石油地质学家们很久以来就认识到, 地球上众多的含油气盆地以及盆地内不同级次、不同规模的构造、油气聚集带和油气圈闭, 虽然形态、结构和聚油特点上千差万别, 但是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间往往有成因联系,空间分布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构造样式的概念和分类构造地质研究中, 所研究的对象往往不是某一个个别的地质构造, 而是一组有着一系列共同特点和规律的构造组合。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特定的地质构造, 如一条断层、一个背斜, 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的几何形态、发育历史都有某些差异。但是,从大区域范围来看,这些局部构造往往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应力机制上相互间有着密切联系, 形成特定的构造组合, 即所谓构造样式( Structural styles )。变形条件相似的地区, 其构造组合也类似。因此, 构造样式就是同一期构造变形或同一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构造的总和。不同的构造样式伴生有不同的油气圈闭类型。按照这样的思路和比较大的构造学的方法, 就可以在石油勘探新区资料较少的情况下, 去认识和预测含油气区中可能出现的构造样式及有关的油气圈闭类型。这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Harding 的分类方案首先强调基底是否卷入,即沉积盖层的变形是否受基底构造的控制,把它作为分类的一级标志。据此, 将构造分为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两大类。在此基础上, 又根据形变的力学性质和应力传递方式进一步细分为八种基本构造样式。基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使之不整合在某时期沉积盆地以下的地层。例如中、新生界盆地的基底, 应为前中生界地层, 包括古生界的沉积岩、岩浆岩以至更古老的变质岩, 它的机械强度和岩层结构差异很大,对于石油勘探来说,基底卷入程度是很关键的。因为它不仅表明构造演化的机制,而且,还大致说明了盆地中油气圈闭所影响、所包括的沉积厚度。基底卷入性构造样式包括:扭性断层组合、压性断块和基底逆冲、张性断块和翘曲; 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有: 滑脱逆冲- 褶皱组合、滑脱正断层( 包括“生长断层”)、盐底辟构造和泥底辟构造等。以上这些基本的构造样式是在板块构造的巨大格架上产生的, 在某些情况下, 也和特定的沉积史有关, 但沉积史归根到底取决于板块运动, 所以, 大多数构造样式都优先出现在板块构造的特定部位。板块构造部位可分成板内和板块边缘两大类, 后者又可分成汇聚边缘、离散边缘及转换边缘三类。以上划分出的构造样式,具有明确的典型特征,可作为典型构造样式看待。但具体地区的实际的构造样式则可能是上述基本构造样式的过渡类型,或几种典型样式的混合型。 Harding 等认为, 一个地区的构造样式经常由于当地岩层的变化( 如岩石的可塑性、原始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所经历的构造事件,包括强度、延续时间和期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此外, 还可能由于本质上不同的构造变动的叠加而进一步复杂化。所有这些原因, 都使构造样式的识别变得相当困难。但是, 只要熟悉以上基本类型, 结合当地地震、地质资料, 通过认真分析、对比, 构造样式是可以鉴别的。鉴别构造样式的基本准则是局部构造的平面和剖面形态以及这些构造平面展布特征, 特别是沿走向排列的重大差异。由于构造组合及其识别标志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尤其是鉴别工作往往要在早期资料不足的条件下进行所以相当困难。但构造样式确定的正确与否, 之间关系到油气勘探方向的选择, 这种鉴别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根据前人总结与实际经验,鉴别构造样式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别关键性的构特征。如褶皱和断层的雁行式排列、正断层下降盘的逆牵引现象; (2) 、构造在走向排列上局部的重大变化; (3) 、注意总体的区域构造格局。 . Harding . Lowell 列举了十种最常见的构造特征: (1 )拖曳褶皱----- 沉积岩受断层的拖曳形成的褶皱,显然,压性逆断层、张性逆断层、剪切平移断层的拖曳褶皱是有明显差别的; (2) 披覆褶皱---- 由于下部坚硬岩层( 常为基底断块)的存在, 迫使上部沉积中形成褶皱, 即所谓“强制褶皱”( Forced fold )。这和我国石油地质界经常谈到的, 在古地形隆起之上由于差异压实作用造成的背斜是不同的; (3 )雁列构造---- 包括断裂和褶皱,它们是一系列相互平行的叠覆构造,本身相互平行,但与总体的构造形变走向斜交; (4 )网格状构造---- 在区域范围内,平面上构造线组的相互交切,呈“锯齿状”或“之”字形; (5 )不规则构造带---- 局部构造成群的集中分布,但空间排列、走向延伸没有规律; (6) 平行构造带---- 相似的构造单元平行排列, 有的地方构造间隔很近, 平面上呈凹、凸相间的波状条带,并弯曲呈扇形地带( Saliant, 与应力方向同向的突出部分)和凹港状地带(
石油构造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