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文学概论.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四章文学概论第一节文学和文学观一中国古代的文学观。 1“文学”这个词早在先秦就出现了,不过它的涵义和我们今天熟悉的用法不同。《论语· 先进》记载了孔门分四科: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邢昺《论语疏》解释“文学”二字为“文章博学”。不过,参考其他先秦和汉代的文章里面的用法,“文学”这个词原指的应该是古代的典籍。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熟悉古代文献的:子游、子夏。”这是相当确切的。 2 汉代人对“文学”的理解有了变化,那时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比如《史记· 孝武本纪》: 而上鄉儒术, 招贤良, 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 欲议古立明堂城南, 以朝诸侯。赵绾、王臧都是儒林中人,以儒学见长, 《史记· 儒林列传》: 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鄉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这两段话对照起来意思很明白了,“文学”就是儒学。这些人都是学者,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家。值得注意的是, 汉代在“文学”之外另有“文章”这个词, 指学术之外的词章。《汉书·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赞》: 汉之得人, 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兒宽。……文章则司马迁、相如。孝宣承统, ……刘向、王褒以文章显。这里所谓的“文章”,是指辞赋、史传之类的文体,或辞章方面的能力。表达的重点是语言的运用,仍然不同于今天的文学。 3 从汉人“文学”、“文章”之分再进一步,到南朝就有了“文”、“笔”之分。《南史· 颜延之传》: 宋文帝问延之诸子才能,延之曰:“峻得臣笔,测得臣文, ……”刘勰《文心雕龙· 总术篇》: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以有韵和无韵区分文和笔代表是早期的认识。梁元帝萧绎《金楼子· 立言篇》曰: 古之学者有二,今之学者有四。他所说的古代的两种“学”, 是指汉朝人所谓的“文学”和“文笔”; 今日的四种“学”, 是指从“文学”中分化出来的“儒”与“学”,从“文章”中分化出来的“文”与“笔”。关于“文”与“笔”的区别, 《立言篇》有进一步的说明和阐述: 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 止于辞赋, 则谓之文。……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 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笔, 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须绮縠( hú) 纷披,公正靡曼,唇吻道会,情灵摇荡。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是有韵无韵的简单区别。他认为“文”的特点是抒发感情, 以情动人, 并注重语言的形式美( 声律、藻饰等), 具有可供欣赏的价值。“笔”则是奏章之类的应用文。正如章炳麟所说:“文即诗赋, 笔即公文, 乃当时恒语。”“笔”也需要“巧惠”, 但其“巧惠”仅仅表现在笔端而已,不能和“文”相比。萧绎已经注意到“文”在情思和语言两方面的特点, 他所说的“文”已经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可是他的《金楼子》影响并不大。对中国的文体论影响重大的是与之同时的《文心雕龙》和《文选》, 而这两部书实际上并没有严格区分“文”和“笔”, 它们所列的“文”当中, 包括了诏、令、檄、移之类的应用文。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代, 桐城派古文学家姚鼐所编的《古文辞类纂》选路子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其中也包括了许多应用文。 4 在传统的目录学中,文学的范围也不很明确。西晋荀勖始创四部分类,总括群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东晋李充把荀勖四部中的乙丙两部互换, 确立了经史子集的次序。可是目录学所谓的“集部”,既不等于萧绎所说的“文”的专集,更不等于今之所谓文学专集。集部中收入了许多应用文, 而小说, 戏曲这两种体裁, 今天我们视之为文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古代却不入集部。小说的文言小说, 或入史部或入子部, 白话小说和戏曲, 传统目录学家则基本上不予著录。总之, 中国古代并没有严格划出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 没有确立纯文学的观念。古代所谓文学, 一方面容纳了我们今天看来不属于文学的一些体裁, 另一方面又没有把我们认为是文学的一些体裁包括进去。因而, 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学, 就不得不按照我们今天对文学的理解, 兼顾古人的习惯, 来确定研究的对象。现在一般是讲四个部分: 诗赋、词曲、小说、文。二文学和文学史 1 文学:借助于语言的形式(或工具)唤起接受者的美感意识,实现个人自由意志, 偏重文学创作。这是我们今天对文学的定义。主要有两个特点: ①心境和处境相背离现象。主要表现在心境高于处境。②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广度、深度未必超过史书的记载,所以也未必是全真的历史, 但以诗文证史,把作品当成研究社会和历史的有用资料,也会得出有价值的成果。 2 文学史: 文学的历史, 一个民族情感演变的文字记录( 情感史), 作品要立足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的承传、流变、艺术感染力、审美价值等等, 一般来说

文学概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