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喹诺酮类( quinolones )药物是指含有 4- 喹诺酮类母核的合成抗菌药物,属于静止期杀菌剂,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组织浓度高、口服吸收好、与其他常用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抗菌后效应较长、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等特点,已成为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按问世先后可分为四代:第一代是 1962 年合成的萘啶酸( nalidixic acid ),因吸收差、毒性大、抗菌作用差,已被淘汰; 第二代是 1973 年合成的吡哌酸( pipemidic acid )等,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泌尿道和消化道感染;第三代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问世的氟喹诺酮类( fluoroquinolones ), 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等; 有文献将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至今生产的氟喹诺酮类称为第四代,如莫西沙星、吉米沙星( gemifloxacin )、加替沙星( gatifloxacin )等。第三代和第四代是当前临床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患非常重要的药物。[ 返回] 喹诺酮类药物概述喹诺酮类是以 4- 喹诺酮(或称为吡酮酸)为基本结构的人工合成药物(见图 35-1 ), 在 N1、 C3、 C6、 C7、 C8 引入不同基团可形成不同药物。体内过程 1 .吸收大部分喹诺酮类药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 血药峰浓度相对较高, 除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外,其余药物的吸收均达给药量的 80% ~ 100% 。喹诺酮类可螯合二价、三价金属阳离子,如 Ca2+ 、 Mg2+ 、 Al3+ 、 Zn2+ 等,因而不能与含有这些离子的食品和药物同服。 2 .分布喹诺酮类药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组织和体液中分布广泛,在肺、肝、肾、膀胱、前列腺、卵巢、输卵管和子宫内膜的药物浓度高于血药浓度。培氟沙星、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可通过正常或炎症脑膜进入脑脊液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左氧氟沙星具有较强穿透性, 可在细胞内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3 .代谢与排泄喹诺酮类药少量在肝脏代谢或经粪便排出, 大多数主要是以原形经肾脏排出。培氟沙星、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尿中排出量较少, 可在尿中长时间维持杀菌水平,其余药物则有 50% ~ 90% 自尿液排出。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在胆汁中的浓度可远远超过血药浓度。 t1/2 以氟罗沙星最长,可达 13h ,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则相对较短。药理作用喹诺酮类药是杀菌剂,对静止期和生长繁殖期细菌均有明显作用。即使血药浓度已降低到无法检测水平,仍在 2~6h 内对某些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说明有明显抗菌后效应。第一代抗菌作用弱,已被淘汰。第二代抗菌谱窄,仅对革兰阴性菌有效,对铜绿假单胞菌活性较低, 口服易吸收, 但血药浓度低, 尿中浓度高, 可用于泌尿道和消化道感染。第三代除对革兰阴性菌, 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的部分菌株等作用进一步增强外, 对铜绿假单胞菌也有效,且抗菌谱扩大到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及结核杆菌。第四代在第三代的基础上, 抗菌谱进一步扩大, 对部分厌氧菌、革兰阳性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明显提高,并具有明显抗菌后效应。目前认为喹诺酮类药的抗菌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的 DNA 回旋酶( DNA gyra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