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导师课礼冰老师推荐论文
论道德与法律
周帅锋
道德,我认为吧,就是像古时的三纲五常一样,是需要遵守的一种规则,但道德不是明文规定,死板的一些条例,而是已经深入人心的。触犯道德并不会犯罪,但会给人留下十分不好的印象。这种印象会给人以先入为主的想法,就觉得你是坏人。
而法律是社会规则的一种,法律是维护人民权利的工具,需要经由一套制度来落实。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体系会以不同的方式来阐述人们的法律权利与义务。
法律与道德是既相互联系又明显区别的,法律与道德的界限也并非一成不变。但从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而言,良法是道德的底线,促进社会发展;恶法与道德相悖,阻碍社会进步。因此,我们必须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应当确保制定的法律是符合一般道德观念的良法而非违背合一般道德观念的恶法,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道德与法律结合起来,能对社会发挥巨大的功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不变和发展。固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互为增补,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持;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为重要条件。优秀的社会秩序的形成、牢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在公共糊口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防备犯罪的产生。道德是法律的增补。
社会生存是纷纷庞大的,法律的属性决议了它不成能把复纯而遍及的社会关系扫数归入其调控的范围,因此其发扬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道德施展作用的范畴愈加普遍,它能够调整很多法律效率所不迭的成绩,不但深切到社会生涯的各个方面,而且深化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个体道德素质和全部社会道德火准的提高,为法律的实行创造了条件。
在21世纪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时代的知识分子群, 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后备,将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大学生整体 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民族的发展情况,决定着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伟大复 兴的共同理想的实现与否。所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要着重大意义和必要性, 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也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那么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整体 素质呢? 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辐射源。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 进一步优化校园公德环境,切实强化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学校公德环境的优化来说,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
首先, 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
其次,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限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并以实际行动维护学生形象、维护自身形象, 提高公德修养。
第三, 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倡导公德意识, 推崇先进模范, 宣传优良的社会公德事迹, 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 鞭挞丑恶现象, 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好公德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美化工作, 以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熏陶人, 感染人, 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 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 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
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 以“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 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公德规范, 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 有意识地不断实践, 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 高尚的思想、行为得到强化。
健、自我调节, 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五) 优化社会大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 都要受到环境氛围的各种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 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 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以提升。首先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
第三次导师课礼冰老师推荐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