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两篇
李晓光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19课散文诗两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诗的特点;复忆》中透过鲜明的意象表达的观点和思想感情。领会《门槛》运用象征手法表达的思想意义。
3.通过阅读讨论,培养阅读鉴赏能力。
4.使学生明白奋斗、创造的人生才有意义,培养追求正义的高尚情操;培养执著追求理想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透过意象的分析和象征意义的理解领悟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鉴赏品味简洁优美的语言。
难点:意象蕴含的哲理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法学法
自读、质疑、讨论、点拨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学忆》
一、导入
我们每天都在学住新学的知识,又要复习巩固旧有的知识,以使我们的知识日益丰富,头脑日益充实。这就需要使用记忆,我们天天在记,天天在忆,有谁能用简明的语言说明一下,什么是记忆?(要求学生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说明。)
明确:记忆就是经验过的事物保持于脑中并能被再认或再现的心理过程。
我们已经预忆的解说是否一致?我们来看课文是从哪一个角度写的。
二、朗读课文
挑选四个朗读较好的同学各朗读一个部分。
刚才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明了记忆是什么,而课文则是从文学的角度来描写与记忆有关的社会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来看围绕着记忆作者写了些什么。
三、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边读边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组织和参与讨论,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并表明自己的看法。)
1、研读第一部分
(1)岁月在“我的额头、鬓角”上留下的“痕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教师意见:“痕迹”即皱纹、白发,额头的皱纹里,鬓角的白发上有岁月的沧桑和往事的记忆,暗示了与年轻人娓娓交谈的是一位有着丰富记忆的老者,形象地扣住了题目。
(2)4—7段写的不是记忆,而是列举医学家、道德家、佛学家、革命家关于忘却的说法,这有什么作用?
教师意见:从反面引出话题,说明了记忆的重要性;由此也可看出作者的意图是要探讨有关记忆的社会本质。
2、研读第二部分
这几段,对记忆作了比较形象的描述,怎样理解这些描述:
(1)什么样的记忆“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什么样的记忆“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间飞翔”?
教师意见:庸人和懦夫只记住一己私利,只记住失败的痛苦和工作学忆成了他们的包袱,成了他们的精神压力。勇士和智者记住的是成功记忆里提炼的警觉,战胜困难的美好体验;忘我奋斗,永远进取是他们的思想动力。记忆既可以成为一种精神压力,又可以成为一种思想动力。
(2)什么样的记忆“可以让人敞开胸怀去拥抱整个世界”?什么样的记忆会“使人心眼儿狭隘得芥蒂难容”?
教师意见:心里记住广大人民的利益,记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眼世界,就会使人胸怀宽广,也就是“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记住个人得失,一己忧患的人,为私利而耿耿于怀的人,就会心胸狭隘。
(3)什么样的记忆“使人的心灵苍白、幽暗”?什么样的记忆“让人的内心世界绚丽辉煌”?
教师意见:不追求积极的人生意义,只记住吃喝玩乐
散文诗两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