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第二课时
慈溪实验高级中学语文组许娜芳
【课文说明】
此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大家王安石的散文精品中立意不同凡响,写法别具一格的一枝奇葩。它的主旨不在于通过记游表现山川之美,景物之胜,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情,即事明礼,最终以精警独到的理趣取胜。这篇记游,由此及彼,拓宽视野,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规律性启示。
导入:
由我们喜欢吃的汉堡包导入,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不管这个汉堡包用什么方式去吃,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把它吃完,填饱肚子。
同时也应该吃好,回味他的独特韵味。同样我们在学习上,比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的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把通过学习掌握一些知识,在此基础上,回味它独特韵味,希望今天这堂课结束后,我们的同学还沉静在余味中,并能三月不知肉味。
一、回顾
A、昨天我们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与一般游记的不同之处,在这篇游记中,记游只是一个引子,关键是在记游基础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这跟王安石为政治学的态度是紧密相关的,相传王安石推行新法过程中就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豪情壮志,那么他这种对待事情的执着精神,坚定不移的意志就如烙印一般体现了我们本文的许多点滴之处,接下来,我们就再来细细品味本文又如何体现他的这一特点的?
B、问:大家在文中找找看,能不能发现蛛丝马迹?
如在第一段,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呢?
——>对“花”“华”的辩析表现了王安石爱咬文嚼字的习惯,俗话说,就是钻牛角尖,按照我们朱光潜老先生的话说,就是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虽然因此常受时人讥笑,充分体现了“求思之深”。
如第二段中因为自己跟随他人半途退出之后的后悔。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从侧面也反映出了他的那种执着与百折不挠精神。
C、联系实际
这不仅让我想到了我们在座的各位对待学习的态度,每次考试下来看到成绩与排名之后,就抱着士可杀孰不可辱的心态,有部分同学开始有很好的计划与想法,一天能够坚持,二天、三天尚可,但一个星期之后早把自己的雄心壮志抛到脑后,该玩的照样玩,该讲的照样讲,周而复始,要想上个层次就难了。
希望通过此文的学习能够对大家的灵魂有那么一点触动,那么我想即使王安石已入土为安,但他还在充分发挥他的余热。
三、研读课文
(一)1、齐读第二自然段。
2、互动探究字词,共同解读题难字词句。
问其深,侧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拥火以入
不出,火且尽
盖余所至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
余之力尚足以入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用19字就将前洞的相关情况一笔带过,作者在这边却用了较多的笔墨写了后洞的特点,及游洞后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的对比也呼之欲出:
(1)前洞平旷与后洞幽深对比。
(2)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3)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
游褒禅山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