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
《孟 子》
.
1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
2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
3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
4
孟子故里
.
5
.
6
学过篇目中的孟子名言
1、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劳 其 筋 骨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 ,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所 以 动 心 忍 性 ,增 益 其 所 不 能 。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7、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7
未学篇目中的孟子名言
1、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5、尽 信 书 不 如 无 书。
6、富 贵 不 能 淫,贫 贱 不 能 移,威 武 不 能 屈,此 之 谓 大 丈 夫。
7、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8
词语认读
觳觫 便嬖 放辟 畜妻子 庠序 孝悌 颁白 褊小
hú sù
pián bì
fàng pì
xù
xiáng
tì
bān
biǎn
邪侈
则王 胡龁
彼恶知之
忖度
chǐ
wàng
hé
wū
cǔn duó
.
9
2段、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3段、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无道—没有谈论
是以—“以是”,因此
无传—没有流传
臣未之闻也—我没有听说过桓文之事。[宾前]
何如—如何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动词)
翻译第一部分
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保—安定 安抚
无以—不得已
御—阻挡 抵挡
5段、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莫之夭阏者)[宾前]
.
10
齐桓晋文之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