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养殖, 疾病预防种鸵鸟的饲养管理技术(1) 饲料:人工饲养种鸵鸟应根据种用鸵鸟的营养需要供给其平衡的日粮。通常按种鸵鸟对钙和磷的需要配制饲料( 雌鸵鸟产蛋期对钙、磷的需要量很高) ,种鸵鸟最易缺乏脂溶性维生素和碘、铁、锌等微量元素。但不宜过多饲喂含脂肪高的饲料,这是因为鸵鸟无胆囊,对脂肪的吸收能力差之故。特别是能量的供给量不能过多, 防止种鸵鸟肥胖体重增加而致使产蛋率下降,甚至停止产蛋。(2) 饲养管理方法:种鸵鸟饲养管理应以提高产蛋量以繁殖更多的优质雏鸵鸟为目的。饲养非洲鸵鸟可按一雄多雌一起混饲。种鸵鸟舍面积以每只 10~ 12米2 为宜。鸟栏面积一般以每只种鸵鸟 250 ~ 300 米2 为宜,鸟栏的长宽比一般以 7:3 为宜。种鸵鸟使用的饲饮工具要用水泥制成坚固的水泥槽,防止被种鸵鸟采食或饮水时被踩翻砸坏鸟脚或弄湿种鸵鸟的腹部而生病。通常饲喂种鸵鸟日喂 4 次为宜,每日第一次饲喂于 6: 30~7: 30 ,每次饲喂间隔做到基本相等,饲喂顺序是先青粗后精料或精、青粗料混饲, 饲喂量 千克左右, 并要保持经常有清洁的饮水( 冬季饮 25℃的温水)。为了使种鸵鸟有规律的运动, 每天上、下午最少要驱赶运动各 1~2 小时。此外, 种鸟舍栏要经常打扫, 保持清洁卫生, 随时消除舍栏内的粪便。饲饮工具和鸟栏最好每周能消毒 1 次。雏鸵鸟的饲养管理育雏条件在雏鸵鸟的饲养管理中, 首先要满足育雏条件, 要掌握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和合适的饲养密度。合适的温度、湿度 1 周龄雏鸵鸟对温度变化极其敏感。出壳不久的雏鸵鸟背部暖而腹部受凉,则腹中的卵黄吸收不良或完全不吸收, 大大降低了雏鸵鸟的成活率。为了保温、御寒,舍笼地面要铺垫草, 有条件的寒冬还可用电热板或其他保温设备, 可促进卵黄吸收, 使胃液流动,促进消化。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要经常观察雏鸵鸟的动静、状态, 以正常状态为标准来调整温度。例如雏鸵鸟互相拥挤聚集在一起, 食欲和精神不振, 并发出震颤的吱吱叫声, 这是温度略低的表现, 应予升温, 同时还要防止雏鸵鸟被踩压窒息而死。如雏鸵鸟张嘴喘气呼吸、大量饮水, 并且展翅散热, 食欲减退至拒食, 这是温度过高的表现,采用多给饮水,少垫草或拆除保温设备等措施来降低温度。育雏舍里的合适温度:出壳雏鸵鸟 2 周龄内应保持在 24℃以上,以后逐渐降至 18℃;育雏伞或育雏笼内出壳后雏鸵鸟保温育雏第 1 日龄为 35℃( 育雏室温为 25℃),1 周龄内应达到 33℃~ 36℃,第二周起每周减少 3℃,1 月龄以后每天降 ℃, 一般 2 月龄~ 3 月龄以后脱温。 1 周龄~ 4 周龄选在天气晴朗气温高时将雏鸵鸟放到运动场上活动, 晒晒太阳; 炎热夏季, 运动场要有树荫或阳棚, 以便降低育雏舍内的温度。除调整雏鸵鸟所需的温度以外, 育雏舍、育雏伞和育雏笼的适宜湿度也很重要, 特别是育雏鸵鸟期湿度的需求变化受胚胎在孵化期湿度的影响较大。如果孵化期湿度低, 雏鸵鸟孵出后会发生脱水症而影响其成活率, 必须及时调整湿度, 如采取提高湿度、补给营养液等措施。如果孵化期湿度高, 则孵出的雏鸵鸟出现水肿。育雏舍前期的相对湿度一般以 50% ~ 55% 为宜,随着雏鸵鸟日龄的增长,雏鸵鸟对湿度要求就不太严格,在 50% ~ 75% 的范围内均可适应。但雨季湿度大, 应适当降低湿度。掌握湿度的原则是育雏前期湿度应比育雏后期低些,雨季湿度应比干旱季节湿度低些。饲养密度要合理要保证育雏舍有一定的空间供雏鸵鸟活动, 以利雏鸵鸟的生长发育。据养殖者经验介绍, 育雏舍内 1 周龄的雏鸵鸟平均每只面积 平方米, 以后每周扩大 10% ,3 月龄时雏鸵鸟平均每只面积 2 平方米,除育雏舍以外,运动场面积以每只平均 5 平方米, 逐渐扩大至 10 平方米,以此计算运动场面积的大小。随着月龄的增长,需要分群饲养,以降低饲养密度。注意通风和光照育雏舍内在调节温度和湿度时还要注意打开窗户通风换气,排出舍内鸟粪尿产生的氨气,以利雏鸵鸟健康生长。但在冬季要避风, 通气入舍要预热, 切忌直接吹在雏鸵鸟身上, 以免雏鸵鸟着凉而引起感冒。此外, 光照对雏鸵鸟的正常采食、饮水、活动的作用很大, 可增加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冬季为了使雏鸵鸟早见阳光, 育雏舍可建成玻璃温室。夏季运动场应栽树或设阳棚, 让雏鸵鸟在阴凉处活动和休息,防止暴晒而受暑。饲养管理方法刚出壳的雏鸵鸟腹中的卵黄提供营养可维持 2天~3 天生活,不需喂饲料, 2 天~ 3 天以后当卵黄营养基本吸收,雏鸵鸟才采食, 如果过早或过晚开食都影响生长发育。雏鸵鸟在初饮后 1 小时~ 2 小时,可饲喂湿拌的混合精料,在开食以后混合精料可不需湿拌,防止长期喂湿料引起雏鸵鸟消化不良。可以喂饲颗粒饲料, 但不能任其采
鸵鸟养殖,疾病预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