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世界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 多数没有能够继续维持下去, 有的中断了, 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到另外的地区。唯有中国这个国家, 既古老又年轻。从原始社会到形成国家,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五千年以上。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 具有包容性与持久性: 除了时代差异外, 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 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 包括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 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 56 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 在黄河、长江及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继承中国文化遗产,并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毫无选择地一概接受,而是要继承其优良传统, 摒弃其封建糟粕。今天中国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新时期。了解过去的优秀文化,正是为创造未来的新文化。这对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既是当务之急, 又是长远的目标。要让中学生和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掌握中国文化史的基本知识, 了解中国文化辉煌的历史, 继承、发扬优良传统, 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打下基础, 这是一件宏伟的事业, 也是我们编辑这部丛书的宗旨。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成年读者以至专家来说, 个人的专业知识总归有限, 本丛书对于成年人也不失为一种高品位的、可信赖的文化知识读物。本丛书的前身有 11O 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 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 100 个专题, 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 内容更为丰富, 叙述较前详备。希望这套丛书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中国文化的主流与特点, 读者能够从中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这就是编者的最大愿望。对于本丛书的批评及建议,我们将十分欢迎,力求使之趋于完善。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编辑委员会一九九六年四月引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 55 个少数民族中,节日之多,难以计数。仅据多民族的贵州省调查,除了大的节日活动以外,平均每天总有若干个村寨在过各种各样的节日。这些节日活动的参加者, 少则几百人, 多则上万人, 甚至十多万人。每逢节日, 人们总要盛装打扮,置办酒宴,歌舞欢庆。有的还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式或宗教活动,其内容丰富多采, 情趣盎然。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并要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或祭祀仪式的日子。中国各民族特色各异的众多节日,大致可以分为新年节日、生产节日、青年节日、纪念节日、习俗节日和宗教节日等六个方面。这些与自然界季节更迭、祈求丰收、崇敬英雄、谈情说爱、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有密切关系的节日,是民族历史的活化石,是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 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示。尽管各民族的节日在日期、内容、意义、过节方式等方面千差万别, 但它们都有稳定性、群众性、民族性和传承性的共同特点。不少民族节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有的甚至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 成为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上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需要进一步挖掘的文化宝库。民族节日是人们休养生息、庆贺丰收、欢乐愉快的时刻。岁首年尾, 大忙前后, 生产空隙往往是过节的日期。各族人民在节日中, 一般要打扫环境, 改善饮食, 纵情歌舞。各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有自己喜爱的活动内容, 使得长期处于辛勤劳动的农、牧、猎民有一个短暂的休息。节日正像生活中的维生素一样, 为平凡单调的生活, 增添了色彩和乐趣, 使劳动者通过节日活动,更加精神饱满地参加生产劳动。民族节日是了解民族生活方式的窗口。由于民族节日荟萃了民族传统和习俗的精华, 通过节日活动可以集中看到这个民族的传统服饰、饮食、歌舞以及独特的风俗习惯等, 使人们对民族生活有更多的了解。民族节日也是学习民族传统的课堂。年轻人通过参加多彩的节日活动, 对本民族传颂的英雄, 崇敬的祖先,适时生产的重要性,以及世代留传的传统文化等,会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参加节日活动, 使青年人获得了对本民族传统伦理、悠久历史、应对礼节、人生意义等多方面的教育, 学时生活中所吸收不到的内容。尤其在一些过去既无文字, 又无学校的民族中,更不能低估节日活动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