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摘 要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游客是否参加乡村旅游的决策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只有将文旅融合,让农村的文化得以传承,才能助力“三农”转型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因此,从文旅融合的角度来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深度挖掘当地乡村文化资源,有效提升乡村文化旅游的高度和品位,促进多元、成体系的文化资源和要素有效且恰如其分地融入旅游产品中,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 文旅融合;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B DOI:.1673-
随着人们对旅游内涵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模式逐渐受到游客的喜爱。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参观旅游方式,开始到不同地区去感受丰富多彩、独特的地域文化。乡村文旅融合除了要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美丽广袤的乡村,还必须拥有令人向往的人文景观。基于此,从“文旅融合”的视角探究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路径,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思路。
1 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文化滋养人们的身心,旅游开阔人们的视野。旅游因为文化而充满魅力,文化因为旅游而充满生机。旅游让文化焕发青春和活力,文化是旅游的中心和灵魂[1]。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们愈发追求精神上的充盈和富足。乡村旅游要想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要从旅游市场中寻找动力,还需要从文化市场中寻找支撑。由此可见,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必然选择,可以将文化和旅游开发有机融合,让文化得以展现、传承和弘扬[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的目标和要求,这对乡村的发展是不可多得的机遇。由此,全国很多地方的乡村均围绕这一重大战略开展实施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开辟了农村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农业增效的新方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在改善环境硬件设施的同时,努力提高人的素质和本土文化的传承。发展乡村旅游要借助文化内涵创建一个新的旅游业态,以广袤的田园为基础,农家院落为载体,传统习俗、文化为灵魂,原生态体验为方式,带动乡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产业的融合与提升。这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的振兴,更能有效地保护、传承优秀的乡土文化,必将成为带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
2 乡村旅游产业新业态
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最有前途和最有活力的旅游形式。截至2017年底,我国共有约220万农舍和900万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服务中,旅游人次近28亿,旅游收入达7 400亿元以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引擎和驱动力,发展非常迅速。全国各地都在围绕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旅游规划,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及消费层次人群,开发设计出不同的乡村旅游产品[3],并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产业的新趋势,紧密结合文化这个中心,实施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业态。
民俗文化型
民俗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它具有一定的认可度、延续性、普遍性和稳定性,但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随着时代发展进程的加快,乡间村社已成为弘扬、传承和保留传统民俗的最佳处所。将这些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开发有机融合起来,可以让传统民俗发挥更浓郁的文化气息,唤醒沉睡的闲置资源,让久居都市的现代人体验别样的文化之旅,找寻记忆中的乡愁并享受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乡村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为一体[4],是乡村旅游赖以生存的沃土。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居民来说,田园聚落、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节气文化、节庆文化、礼仪文化和歷史文化等都是原生态的乡土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开发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更是民俗乡村旅游文化产品的真谛。同时,乡村中保留的大量古村落、古街巷和古民居,是乡村建筑中的活化石。可将这样的地域性景观进行修缮保留并加以改造利用,建成乡村博物馆,使之成为一个参观游览、承载乡愁的聚集地,或是成为艺术家的创作研究场所。民俗乡村旅游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主题活动是乡村旅游的新动力和助推器。游客选择乡村旅游的目的就是了解、体验乡间文化,实现“求新、求奇、求知、求异”的心理欲望。例如,查干湖冬捕、西昌火把节、武安傩戏、绵竹年画、大理三月街等,都从继承中得到创新,并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国家通过土地流转、政策支持等方式整合乡村现有的资源,创建包含农业园、休闲区、度假区和体验区等在内的乡村旅游基地,以突出各地区的农业要素和资源。这是一种高端的乡村旅游形式,也是中国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转型升级,一般由3个基本区域组成:传统的农耕文化展示区、现代农业生产区和民俗风情区。这是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农业旅游区,旨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