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
【重点】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创作思想
2理解典型人物阿Q的典型性格
3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和性格化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4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5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难点】
1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生活
2作品中涉及的国民性、革命、妇女、传统等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关于鲁迅及其创作
(1)少年时家道衰落;
青年时留学日本,希望以医学拯救祖国;
弃医从文,力求改变国人的精神;
从日本回国,创办《新青年》;
发表了《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和大学杂文。
(2)鲁迅的创作
鲁迅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教文、散文诗和杂文,现归类如下:
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朝花夕拾》
散文诗——《野草》
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二 检查预习
舂来(chōng) 鄙薄(bǐ) 犯忌(jì) 抵触(chù)
出豸(zhì) 擎起手(qíng) 鼾声(hān)
怃然(wǔ) 托庇(bì) 错愕(è)
素不相能(向来)(和睦)
咸与维新(都)(参与)
初隽秀才(考取)
茶坊酒肆(店铺)
秋行夏令(时令)
三 通过预习、划分小说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世。
第二部分(第二章《优胜活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描写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部分(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描写阿Q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第四部分(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阿Q在未庄风传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
第五部分(第九章《大团圆》)阿Q被杀。
四 分析第一部分
问:《序》部分目的是什么?直接进入主题,舍去序言好不好?
总结:阿Q住在未庄,没有土地,没有名字,甚至姓什么都不清楚,属于雇农阶级。《序》中阿Q的身份和地位为下文作了辅垫,使得阿Q的想要革命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问:我们知道阿Q生活在未庄,未庄是个什么样的环境呢?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回答。
总结:
这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受封建思想严重封锁的村镇。代表封建势力的赵太爷和曾经留过洋的假洋鬼子等统治着一切。社会下层的农民面对剥削和压迫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甚至相互争斗。未庄人看不起城里人,因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煎鱼时放葱丝而不放葱段。未庄人几乎不怎么进城,在革命的风波波及未庄时人们探头探脑地调查,把自由党说成“柿油党”,把证章说成“顶子”以及关于辫子的盘法等细节,都反映出未庄的落后、封闭的特点。
问: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阿Q有什么样的表现?依据原文回答。
总结:
阿Q头上长了癞疮症,别人奚落时,他觉得自己头上仿佛“是一种高尚的光荣”,别人还不配。
阿Q被人揪住辫子打了,他总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当别人打他时要他说“我是畜生”,他就说自己是连畜生都不如的“虫豸”。
他的洋钱被赌徒抢走之后,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于是又飘飘然得意地胜了。
请用一些词归纳这种表现。
总结:自轻自贱 自欺欺人 自尊自大 欺弱怕强 自我陶醉 。
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种精神胜利法在革命涉及未庄时也十分清晰地渗透在他的言行中。
问:革命的消息是怎么样传到未庄的?
总结:
“举人老爷的船”趁黑来到了未庄,给未庄带来“大不安”,未庄人风传革命的消息。
问:未庄的传闻有几种?
总结:
序号 传闻来源 船上载物 使命 结果
1 茶坊酒肆 举人老爷 逃难 不详
2 邹 七 嫂 破衣箱 寄存 退回
3 谣 言 箱子长信 排亲寄存 藏起来
问:邹七嫂真的知道内情吗?
总结:
其实邹七嫂也许是依赵太爷的吩咐这么说的,因为不知城里局势如何,赵太爷希望极力摆脱与举人老爷之间
《阿Q正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