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黄 鹤 楼 送 別》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设计理念
1.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落实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转教课文为教语文。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学会通过语言、动作、环境等将一个故事写生动。
,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学会通过语言、动作、环境等将一个故事写生动。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本文,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了解本课是文包诗体裁,回忆所学过的文包诗课文有哪些。
3. 能准确流利朗读课文。
(二)教师准备:
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音乐
教学过程
一、从文包诗的特点引入,揭示学习内容。
1、从文包诗着手,学生曾学过的文包诗有哪些?文包诗的特点是?
3、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回忆重温以往学习过的文包诗,既能巩固积累知识,又能为学习新课做好衔接。)
二、朗读古诗。
多种形式读古诗。(读准、读流利、读出节奏)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是否读准确?流利?有节奏?)
4、师手势打节奏,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
5、师:李白借这首古诗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目的是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在回味生活中,再现离别情景。)
三、诗文对照,理解古诗意思。
1.根据古诗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2.汇报对应诗文。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组织学生多种形式朗读。(指生读、男女合作读、反复对应朗读,读出画面、读出故事。最后单独读读古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朗读,读是起点,是工具,是理解感悟的基本方法,更是课堂教学效果
25、《黄 鹤 楼 送 別》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