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教育探讨论文.doc学校德育教育探讨论文
一、题解
学校德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首先,我国宪 法和各种关涉教育的法律法规在德育问题上的规定非常明 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 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法律法 规的明文规定无疑赋予了德育首要发展的合法地位,为学校 教育工作规划了重点。其次,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丰富、学科 建设自成体系、教育时间跨度大。单以内容而言,其主要包 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三方面;时下人们又将 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咨询等纳入到“德育”范畴, 使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更加广泛。第三,德育是我国各级学 校工作的首要任务。虽然,我国学校教育更注重智力层面, 但起码在工作指导方针上依然将德育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法律规定、学科设 置,还是在工作指导方针、人力配备等方面,我国学校德育 发展无疑是高投入的,遵照“投入和效应”的准则,我们所 期望的理当是德育的社会高效应,然而事实和期望中的理所 当然差距很大。
二、溯源
何谓先验批判,“可以被理解为对主体认知图式的一 种批判审查”,即是对主体的先在观念予以清理,探求主体 内在观念的合法有效性,也可简单认为是对观念领域的厘 定。我国学校德育发展在观念层面始终未能得以廓清,即对 德育的前提和德育本身没有太多的理性思考,这是导致德育 低效应的最根本原因。
.工具理性的严重浸染
“工具理性”是指一种强调手段的合适性和有效性, 而不管目的是否合理性的理性形式。我们可以从目前德育目 的与德育功能的倒置中,发现工具理性对德育的渗透和干 扰。为什么德育功能会僭越德育目的的位置呢?主要因为 “功能”常常表现为一种可描述的样态,容易为人所认可, 更由于“功能”本身便是教育者和管理者所期待的,也符合 人们对德育的现实需要。于是德育功能势必逐渐占据德育目 的的应有地位,德育的目的倒被遮蔽了。这一趋势的后果便 是教育者和管理者不再以“人是目的”作为德育发展的最 高标准,而是以实用性“功能”加以替换,于是学校德育便 成为为了实用而德育,有用性代替了应然性,实效性代替了 合理性。这就是“工具理性”对学校德育的深度侵染。
.德育中的虚幻理想
德育低效应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德育设计者愿望严 重脱离现实的理想诉求。理想本来是美丽的,令人向往的, 德育在应然领域也是富有理想性的,毕竟现实是具体存在
的,人们不得不就具体存在提出一些抽象约定。但无论如何, 抽象物必须依赖存在之展现。对于德育来说,理想标准的设 定必须和现实状况相协调,比如,小学生德育就应按小学生 的理解程度,遵照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德育设计和实 施,而不是以教育者自身的标准来制定德育计划。
.固化的二元对立德育模式
按中国古人的思想,“德”即“得”,指人们认识 “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外施于人称为 “德”。“德”指人的品质。即德育不单是道德知识的传授, 更应是道德的内化与自律和道德行为的自觉执行。而我国德 育工作者长期以来把教育工作单纯理解为“教”,把“教” 理解为单一的“传输 接受”模式,导致了德育教而不育
的现象。德育被理解和执行为灌输知识,其手段是让学生接 受知识和所谓正确的观念,它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强制,当 受教育
学校德育教育探讨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