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的功效: 本品芳香、苦燥辛散, 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 为妇科要药。用治脘腹冷痛, 经寒不调, 宫冷不孕等证, 如艾附暖宫丸。炒炭止血, 可用治虚寒性月经过多, 崩漏带下, 妊娠胎漏, 如胶艾汤。本品捣绒, 制成艾条、艾柱, 外灸能散寒止痛, 温煦气血。煎汤外洗可治湿疮疥癣,祛湿止痒。艾叶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草药可以就地取材, 且现代医学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 它对好多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 对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艾叶烟薰防疫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防疫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 用半斤成熟的艾草( 没有成熟的艾草不能使用, 因为它的药力不够) 放置在盆子里, 在房子里点燃, 把窗户关起来, 这样才能起到熏的作用。在熏的时候, 一定要烟熏, 不能是明火, 因为实验证明, 烟熏杀菌的效果比明火要好得多。烟熏的时候人要离开房子, 因为艾草有大量的挥发油, 挥发油是艾草杀菌的重要成分, 但它有毒性, 容易引起皮肤粘膜潮红, 使人的中枢神经兴奋, 严重的会导致抽搐, 一般应该离开房子半个小时就不会中毒。艾叶浴艾叶有理气血, 逐寒湿, 止血, 安眠, 温经的功效. 取新鲜艾叶 30~50g, 在澡盆中用沸水冲泡 5~10 分钟,取出艾叶加水调至适宜水温即可沐浴. 艾叶对毛囊炎, 湿疹有一定的疗效.。艾草的使用方法: 内服 3- 10g 。可内服,可烟熏,可外洗。止血宜炒炭用;理气血宜生用。孟子曰: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草的药用价值. 民间曾留传"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颜语。艾草的作用艾叶的药用价值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栽培或野生。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原植物生于荒地林缘。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耐荫,以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最宜生长。●艾叶的“本草”记载《名医别录》:味苦,微温,无毒。主炙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 利阴气, 生肌肉, 辟风寒, 使人有子。又,艾, 生寒熟热。主下血, 衄血、脓血痢, 水煮及丸散任用。《药性论》:使。能止崩血,安胎,止腹痛,醋煎作煎,治癣,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煎叶,主吐血。炒艾作馄饨,吞三、五枚。以饭压之良。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又捣末和干姜末为丸,一服三十丸,饭压,日再服,治一切冷气,鬼邪毒气,最去恶气。《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炙之则透诸经, 而治百种病邪, 起沉疴之人为康泰, 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 脐腹畏冷者, 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艾叶的现代药理研究 1 、艾叶能抑制松弛的豚鼠平滑肌。经对艾叶油平喘有效成分系统药理学研究表明,单萜类、倍半萜类的化学结构均与其平喘作用有关。 2、艾叶油 ~ / kg 灌胃或腹腔注射,均有明显镇咳作用。 3 、艾叶油具有祛痰作用。 4 、艾叶油具有利胆作用。 2 %吐温将艾叶油制成混悬液(每毫升含艾叶油 25 微升),可使大鼠胆汁流量增加(剂量 / 100g 和 / 100g )。 5 、艾叶油对离体蟾蜍心和兔心均有抑制作用,并能对抗异丙肾上腺素的强心作用。 6 、艾叶油腹腔注射,对兔有镇静作用。艾叶油无镇痛作用,对正常体温亦无影响。 7 、艾叶具有止血作用,不同炮制品的凝血时间不同。 8 、艾叶油具有抗过敏作用。 9 、体外实验证明,艾叶油对球菌和大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有抑制作用。艾叶熏烟对细菌和真菌亦有明显抗菌作用,用于空气消毒,可使菌落减少 95% ~ %。 10 、艾叶油灌胃,能增加小鼠炎症渗出细胞的吞噬能力。现代研究——艾叶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方面发现艾叶除了含有主要成分挥发油外,还含有鞣质、黄酮、醇、多糖、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机成分等。在药理研究方面发现艾叶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止血和抗凝血、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中医认识——艾叶的中医功效: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 通十二经, ……以之灸火, 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这就说明艾能灸治百病, 强壮元阳, 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功效: 艾叶味辛、苦,性温;归脾、肝、肾经;芳香温散,可升可降;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降湿杀虫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胎动不安,心腹冷痛,吐血, 衄血, 咯血, 便血, 崩漏, 妊娠下血, 泄泻久痢, 带下, 湿疹, 疥癣, 痈肿, 痔疮。灸治百病。艾叶的功效与作用功用主治: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 泄泻转筋, 久痢, 吐衄, 下血, 月经不调, 崩漏
艾叶功效及使用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