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8.苹果里的五角星.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一、教学目标
,体会叙议结合的表达方法及其作用。
2抓住课文中“循规蹈矩、拦腰切、竟、果然”等词语,体会文中切苹果的两种不同方法,通过补白、填空等形式,感悟“魅力、创造”的真正含义,懂得创造力来源于“换一种____”的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课文中“循规蹈矩、拦腰切、竟、果然”等词语,体会文中切苹果的两种不同方法,通过补白、填空等形式,感悟“魅力、创造”的真正含义,懂得创造力来源于“换一种____”的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难点:理解“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三、前置学习活动
利用晨读课熟读课文。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板题、读题
2.回顾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邻居家的小男孩“传”给“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苹果核部分就会出现一个“五角星”的图案,这使“我”从中受到启迪——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二)对比内容,体会写法
1.课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事,后面是道理。同学们看看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写的是事?哪部分是告诉我们的道理?(1—3自然段是写事,最后一句话写的是道理。)
2.质疑:如果课文只写1—3自然段,再加上最后一句的道理,可不可以?谈谈你的看法。(虽然这样写也可以,但是让人感觉最后的道理太突然,和前面的叙事不是很衔接。)
-5自然段过渡,思考:这部分内容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
小结:4、5自然段写了作者针对小男孩切苹果的做法发表的看法,这也叫议论。作者在叙事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写出从中受到的启发,这种写法叫叙议结合。(板书:叙议结合)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可以把道理说得更清楚、明白。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精读感悟,体会作者的两次思考
1.抓住思考之一,理解“循规蹈矩”与“鲜为人知”
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1)读,思考:这段话中作者所发表的看法是什么?(人们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切苹果,却不知道还有另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2)展示两种切法,理解“循规蹈矩”和“鲜为人知”
①教师演示通常切苹果的方法。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纵切面,从纵切面看到的是什么?另一种切法是什么?(板书:拦腰切)教师演示拦腰切苹果,让学生清楚什么是横切面,从中看到的是什么。
②第一种切法是“循规蹈矩”,第二种切法却是“鲜为人知”。
“循规蹈矩”原意是——?在本文中指——?(从顶部切到底部)
“鲜为人知”的原意是——?在文中指——?(拦腰切苹果)
(3)探究:为什么人们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切苹果呢?
(列举优点:方便、安全、公平、习惯。)
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了方便,许多人忽略了发现;为了安全,许多人忽略了变通;为了公平,许多人忽略了创新;为了习惯,许多人忽略了思考……有些习惯使我们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很难再有新的发现。
(4)指导朗读。
2.抓住思考之二,

8.苹果里的五角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650986****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1-05-2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