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教学模式的把握, 不仅要知道其结构方式和运行程序, 能够" 照着做"; 而且要掌握其蕴含的教学思想或意向,能充分实现其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各教学要素变换或创造出更合适的新教学模式。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本文拟对我国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概括,并逐一展开教学示例,以此使人们对现行的历史教学模式有一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为建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素材。当前,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 "讲谈-- 接受式"、" 自觉-- 辅导式"和" 参与-- 活动式"。一、讲谈-- 接受式讲谈-- 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是 50 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 融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 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 讲授新课-- 巩固新课-- 布置家庭作业" 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 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其教学过程由教师直接控制, 通过教师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系统讲述,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由感知到理解,然后通过总结新课和家庭作业的完成,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它能使学生比较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历史知识, 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历史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使系统性较强的历史知识得以有效地传授,历史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然而, 它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 最主要的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 忽视能力培养, 造成了" 先生只管教, 学生只管受教"; 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的被动学习的局面。它所反映的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为授受关系,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以知识为主,在教学方式上以传授、灌输为主。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人们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识,教学双方形成了双向的反馈交流, 这一改革后的模式, 从其特征上看, 可称为" 讲谈-- 接受式"。讲谈-- 接受式的教学要素的关系如图(一)所示。图(一): 附图{图} 该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 源于现代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 信息加工理论〔1〕。它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的收集、加工、贮存和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分析讲谈-- 接受式,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刺激-- 反应的过程,而是信息播发者与接收者之间用语言交流的传递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过程。学生接收了教师播放的信息后,经过大脑神经系统的加工,引起反应活动,并把反应活动后得到的信息反馈给教师, 再经过教师的大脑神经系统的加工, 对其反馈的信息作出再反应。讲谈-- 接受教学模式, 就是依据这一原理,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以师生谈话的方式逐步展开教学过程、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其中,既有教师对历史知识的系统讲述,也有学生的积极反应、自主探索;教学的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