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呼吸系统
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肺门、肺纹理及叶间裂的形态分布特点,肺叶的解剖分布。
(二)掌握正常胸部CT横断面解剖,重点是纵隔窗及肺窗的各个代表层面所显示的解剖结构。
(三)熟悉胸部正侧位X线片上的解剖结构。
(四)了解检查方法。
1、胸部有很好的自然对比,X线检查是首选的方法。
2、CT也是重要的检查方法,它密度分辨率高,对小病变的发现、显示病变的细节优于胸片。增强扫描有利于血管病变的诊断、区别肺门增大的原因以及纵隔病变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HRCT扫描对弥漫性肺间质病变及支气管扩张有突出效果。三维重建还可获得支气管内镜类似的效果。
3、MRI对纵隔肿瘤的定位、定性价值较大,根据流空效应有利于了解肿瘤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
4、介入放射:支气管动脉栓塞和灌注术对控制肺部大出血、治疗肿瘤有重要作用。引导下穿剌活检术已广泛应用。
(五)掌握肺部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六)掌握胸膜病变及纵隔改变的影像学表现。
(七)掌握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癌及肺转移瘤的X线及CT诊断。
(八)掌握常见纵隔肿瘤的发生部位及影像学特点。
第一节 正常影像学表现
一、正常X线表现
1、辨别胸锁乳突肌、锁骨上皮肤皱褶、乳房及乳头。
2、胸廓骨骼:肋骨的走向、肋骨计数、锁骨、胸骨和胸椎的显示情况、肩胛骨的投影、肋软骨钙化。观察人体胸部骨骼的正常变异,包括颈肋、叉状肋、肋骨联合等。
B
A
3、观察膈肌形态、位置,心膈角、肋膈角的钝锐,比较两侧膈肌的高低;观察膈肌变异,包括局限性膈膨出、波浪膈、膈膨升等。膈肌后前位分为左右两叶,呈园顶状。膈在外侧及前、后方与胸壁相交形成肋膈角,在内侧与内心形成心膈角。B
A
4、观察两侧肺野透明度是否一致;并进行肺野的分区(九分区法)。两侧第二、四肋骨前端下缘水平线将肺野分成上、中、下野。纵行三等分为内、中、外带。
图3-5:肺野划分示意图
观察胸膜及肺叶:胸膜分脏层、壁层胸膜,两者之间为胸膜腔,叶间胸膜分隔肺叶。肺叶:左肺上、下叶,右肺上、中、下三叶,由斜裂、水平裂分隔。
6、辩认肺门结构(两侧肺门的主要血管),比较两侧肺门位置的高低。肺门由肺动、静脉,支气管、淋巴结、神经及周围的结缔组织组成。
7、观察肺纹理的特点:肺纹理是指肺门向肺野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影,由肺动脉、肺静脉及支气管组成。
从肺门发出,呈树枝样分布,越分越细,到肺野外带几乎不能辩认,下肺纹理比上肺纹理多,肺门周围有时可见血管和支气管的轴位相。图3-11:正常肺纹理
8、气管与支气管(表3-1)
右 侧 左 侧
上叶 1 尖支 上叶 上部支气管 1+2尖后支
2 后支 3 前支
3 前支 下部支气管 4上舌支
中间支气管 5下舌支
中叶 4 外支
5 内支
下叶 6 背支 下叶 6 背支
7 内基底支 7+8内前基底支
8 前基底支
9 外基底支 9外基底支
10 后基底支 10后基底支
表3-1:支气管分支
9、观察纵隔肺交界面,记住各段的解剖投影名称;在胸部侧位上对纵隔进行分区。认识小儿胸腺导致纵隔增宽的特征。纵膈位于两肺之间,包括心脏、大血管、气管、食道、淋巴组织、胸腺、神经组织等。
二、正常CT表现
1、肺窗(W1200 C-600)观察内容:气道、肺野、肺门、肺血管、叶间裂、肺叶。
(1)管隆突平面:气管分叉。观察右主支气管、左主支气管。
(2)右上叶支气管平面:观察右主支气管、右上叶支气管、右上叶前段支气管、右上叶后段支气管、左主支气管、左上叶尖后段支气管。注意右上叶支气管后壁很薄。
(3)左上叶支气管平面: 观察左主支气管,左上叶支气管,右中间支气管(后壁薄)
(4)中叶支气管平面:
医学实习:第四章 呼吸系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